原创 全面取消限购,也千万别幻想房价暴涨
创始人
2025-11-14 10:29:31
0

此时放开限购,目的并非刺激房价反弹,而是疏通市场,释放被政策挡在门外的真实住房需求。

撰文丨熊志

楼市限购,要全面解除?

最近,《中国房地产报》发文称,清理楼市不合理政策“步子要快一点”,文章提到,“北京、上海、深圳和三亚等城市,可以择机全域放开限购”。

尽管文章随后删除,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发布媒体的官方背景,更让不少人猜测,这不仅是建言,更是一次“吹风”。那么,限购,这一在房地产调控史上存在了十多年的重要调控工具,是否即将走向终结呢?

01

限购政策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特定阶段的产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启动“四万亿”刺激计划,房地产市场迅速升温。到2010年,部分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投机氛围浓厚,“国十条”应运而生,限购,作为一项强力的行政干预手段,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随后的几年,城镇化不断提速,房地产市场也火热异常,限购政策不断加码,户籍、社保缴纳年限、婚姻状况等,纷纷成为购房资格的门槛。

必须客观承认,在那个热钱涌动、全民炒房的年代,这类直接限制购买资格的措施,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降温效果,也遏制了不少投机炒作,成为当时政策工具箱中有效的选择。

然而,世易时移,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的深度调整超乎预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5.5%。

以上海为例,数据显示,二手房挂牌量已经突破20万套大关,挂牌量激增,但成交数量持续萎缩。北京、深圳等地一样,核心区域虽然房价依旧坚挺,但外围区域的压力已然寒气逼人。像我所在的深圳龙华某小区,一套100平的房子,已经跌去了近200万元。

在这样的环境下,严格的限购政策,不仅压制了投机炒作,更可能误伤真实的刚需与改善型需求,反而成为阻碍市场流通的“堵点”。取消限购的呼声,自然水涨船高。

02

其实放眼全国,限购政策的退出,已经属于“正在进行时”。

近年来,从二三线城市到一线城市,取消限购的城市名单不断拉长。2024年3月,杭州全面放开二手房限购,当年9月,广州也宣布不再审核购房资格,不再限制购房套数,成为首个全面取消限购的一线城市。

到目前为止,仍在执行限购政策的城市,只剩下北京、上海、深圳和三亚等少数几个。

对于全面放开限购,最大的担忧在于,如果一线城市也跟进广州的政策,全面放开,会否重演房价暴涨的局面?

答案是否定的。

必须看到,即便如广州、杭州这样的热点城市,在放开限购后,市场并未出现报复性上涨的局面。成交量虽然出现短期回升,但价格总体平稳,这充分说明,楼市的底层逻辑已经彻底改变。

一方面,城镇化速度减慢,人口增长趋缓,一线城市的常住人口流入也明显减速,甚至出现负增长,支撑房价普涨的人口红利正在消退。

另一方面,经历了近三年的深度调整,购房者的心理预期普遍发生变化,买到即赚到的信仰已经瓦解,房价永远上涨的神话破灭,观望情绪越来越浓厚,投机炒作大幅降温。

在此背景下,限购政策的原始目标,也即抑制投机炒作,已经基本失去现实基础。此时放开限购,目的并非刺激房价反弹,而是疏通市场,释放被政策挡在门外的真实住房需求。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全面放开限购,也有很强的必要性。

任泽平团队的研究数据显示,2000—2023年,我国房地产业占GDP比例,由4.1%增加到5.9%,是重要的支柱产业。

而且,房地产行业的上下游,还联系着建材、家居、金融等50多个行业。稳住这个“火车头”,对于稳住当前的经济大盘,意义不言而喻。通过取消限购提振信心,有助于激活市场,促进消费复苏。

所以,一线城市的限购松绑,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何时落地的问题。

03

其实放眼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房地产调控,都是通过市场化的经济杠杆来调节,而很少采用基于户籍、社保等身份资格的行政限购手段。

比如,有的国家通过房产税、空置税等持有环节税收,提高囤房成本。还有的国家,通过资本利得税打击短期炒作,如加拿大规定,持有不满12个月便出售房产,需缴纳最高40%的惩罚性税率。

这些机制的核心逻辑是,不限制你购买,但提高你炒房的成本。

相比之下,我国长期依赖行政手段调控楼市,虽有其历史合理性,但是在当前的下行周期中,其局限性暴露无遗。

一方面,限购政策一刀切,往往误伤了真实的需求,将普通刚需和改善型家庭挡在门外,而投机者总能找到规避手段,如代持、假离婚等。

另一方面,限购政策压制了需求,但没有真正解决核心城市的供给短缺问题,导致市场有价无市,价格机制失灵。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以户籍为基础的限购,也存在制度性歧视的嫌疑。将大量长期在城市工作、纳税、贡献社保的非户籍人口排除在外,不利于人才自由流动与社会公平。

因此,那篇呼吁解除限购的文章,虽被迅速撤下,却释放出一个值得重视的信号,它或许正是政策转向的风向标。

归根结底,随着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的重大变化,限购政策的历史使命已然完成,继续保留这类行政性限制,不仅难以精准抑制投机,反而会压制合理的居住需求。

未来的调控方向,应该更加注重市场化的调节机制的运用,从堵转向疏,而不是简单地限制购买资格。

全面放开限购,当然不是要重走房地产拉动经济的老路,而是回归市场和经济规律,释放真实的购房需求。唯有如此,才能稳住楼市基本盘,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的发展。

*本文为冰川思想库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科股早知道:13.45亿元招标... 1、三星电子、SK海力士和铠侠计划提高NAND价格并削减产量 据媒体报道,三星、SK海力士、铠侠、美...
原创 全... 此时放开限购,目的并非刺激房价反弹,而是疏通市场,释放被政策挡在门外的真实住房需求。 撰文丨熊志 楼...
宝丰能源总裁刘元管:致力于成为... 宁夏宝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丰能源”)是我国高端煤基新材料行业领军企业,通过不断筑牢产业链...
原创 不... 别再做梦了!对于众多家电实体店老板来说,国家出手对于电商网店“征税”,并不能拯救线下实体门店的生意。...
京东 CEO 许冉回应国补需求... IT之家 11 月 14 日消息,在 11 月 13 日举行的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京东 CEO 许...
特斯拉大跌!美股三大股指集体下... 当地时间11月13日,美国股市全线下跌。科技股抛售潮令市场承压,特斯拉暴跌超6%,领跌科技巨头。 特...
BBC拒绝赔偿特朗普 贝莱德三... 隔夜股市 美东时间周四,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道琼斯指数跌1.65%,标普500指数跌1.65%,...
世预赛-C罗肘击染红帕洛特双响... 北京时间11月14日凌晨,2026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F组第五轮继续进行,爱尔兰坐镇主场对阵葡萄牙,比...
表现力指数 • 2025年度商... 当前,商业地产市场在复苏与变革中步入深度调整期。消费市场持续回暖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下行压力依然...
保险“开门红”主打分红险 服务... 据上海证券报消息,眼下险企2026年“开门红”激战酣战。据了解,“开门红”活动期间,分红险依旧站在“...
央行:前10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 本报记者 刘琪 1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发布2025年10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局势危急!如今才意识到,美国正... 美国债务问题呈现“温水煮青蛙”式恶化态势,当前债务总额已超33万亿美元(数据来源:美国财政部最新统计...
业绩重拾升势、硬科技动能澎湃 ... 11月13日晚,随着中芯国际、诺诚健华2家多地上市的红筹公司完成三季报业绩披露,科创板592家公司的...
小红书拿支付牌照,毛文超苦寻“... 文/瑞财经 曾树佳 小红书悄然拿下了一张支付牌照。 工商信息显示,东方电子支付有限公司(简称“东方支...
和讯投顾郑镇华:指数突破新高,... 今天指数创了10年新高了,后面空间有多少?这里面能不能快速上行突破呢?还是延续震荡,科技股今天企稳反...
币圈老吕全是:以太坊多空双杀后... 大家好,我是老吕,这两天的行情,多空双杀有目共睹!不光是老吕没讨到好处,我相信整个市场也是如此,这已...
深度对话多位中信建投首席:20... 记者 牛钰 11月11日至13日,中信建投证券2026年资本市场峰会在北京召开。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
“双11”购物节折射消费市场新... 新华社广州11月13日电(记者熊嘉艺、胡林果)今年“双11”,你下单了吗?数据显示,今年“双11”期...
马泰之间海域沉船事件遇难人数升... △马来西亚海事执法局发布图片 当地时间11月13日晚,马来西亚海事执法局发布消息称,针对马来西亚与泰...
A股鏖战4000点 多家券商看... 近期,上证指数在4000点一线反复震荡,板块轮动有所加快。在此市况下,机构对相关个股的评级调整自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