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茅台散瓶批发价首次跌破1700元,跌至1690元/瓶,较年初2200元的高位暴跌超过23%。
与此同时,拼多多、淘宝等电商平台直接打出1499元的官方指导价,甚至比一些批发商的1640元进货价还低141元,出现了罕见的“价格倒挂”现象。
价格失守
茅台市场价格正呈现阶梯式崩塌。今年6月11日,茅台散瓶批发价击穿2000元心理防线,报1980元;6月22日跌破1900元;6月25日失守1800元;10月底直接砸穿1700元底线。
下跌速度之快,让囤货的经销商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有经销商透露,单月最大跌幅超过150元,黄牛回收价一度探至1600元,市场陷入“越跌越抛”的恐慌循环。
在“双十一”期间,电商平台的促销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部分平台将53度飞天茅台补贴到1590元/瓶,甚至出现1575元/瓶的双瓶装价格。
低价茅台成了电商平台的“引流工具”。
库存压顶
茅台市场上有约1.2亿瓶社会库存积压,相当于每个中国家庭能分到近2瓶。更严峻的是,茅台基酒库存高达26万吨,可勾兑5.6亿瓶酒。
这些库存中,60%的茅台酒未被开瓶,纯粹被囤积在渠道和黄牛手中。一旦价格预期逆转,囤货方集体抛售,立刻形成碾压式的下跌压力。
库存周转天数从105天激增至210天,意味着经销商资金压力倍增。部分经销商库存周期长达8-10个月,远超6个月的危险警戒线。
为回笼现金流,经销商只能踩踏式甩货,进一步加剧价格坍塌。
渠道博弈
传统经销商单瓶利润从300-500元缩水至不足100元,而电商平台哪怕亏钱卖茅台,也能通过引流带动其他商品销售。
茅台官方也一直在推进渠道改革。近年来,茅台持续推动渠道扁平化,削弱经销商权力。2025年3月,茅台向传统渠道的投放量占全年总量的13%,远高于同期7%的历史水平。
同时,茅台通过增加非标品投放稀释飞天茅台的需求,进一步冲击价格体系。
茅台直销收入占比从12%提升至45%,2025年上半年“i茅台”平台销售额达107.6亿元,直接分流了传统渠道的订单。
周期转折
茅台价格暴跌的背后,是消费时代的更迭。Z世代白酒消费占比不足9%,73%的年轻人因健康原因减少饮酒。
35岁以下消费者在白酒人群中的占比降至18%以下,茅台被贴上“父辈应酬工具”的标签。年轻人更偏爱低度果酒、威士忌,茅台在婚宴市场的份额也被果酒侵蚀。
政策层面同样带来重击。2025年5月实施的“最严禁酒令”将禁酒范围从公务接待扩展至国企工作餐,政务消费在茅台总需求中的占比从2012年的40%骤降至0.8%。
同时,高端餐饮场景白酒开瓶率同比下降22%,企业商务宴请预算缩减30%,茅台赖以生存的商务送礼场景大幅萎缩。
茅台回应
在11月6日举行的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贵州茅台高管回应了市场关切。贵州茅台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蒋焰表示:“当前飞天茅台酒渠道存销比处于良性水平”。
贵州茅台董事、代行总经理职责王莉则坦言:“当前,白酒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叠加消费习惯变化、商业模式不适配等问题,白酒企业普遍承压。”
针对线上低价销售问题,王莉回应称,公司正在努力与各大网络平台建立假冒侵权信息绿色处置通道,并暂停了部分“回流酒”渠道的供货。
行业寒冬
茅台批价跌破1700元,标志着白酒行业“去金融化”进入深水区。此前投机性需求占比超50%,如今真实开瓶率升至50%,投资需求占比降至18%以下。
茅台跌价引发高端白酒集体缩水。2025年中秋国庆期间,白酒行业动销规模同比下滑20-30%,60%的酒企出现成交价低于出厂价的“价格倒挂”现象。
五粮液实际成交价跌破指导价,两家上市酒企总库存规模接近1700亿元。
在行业深度调整期,贵州茅台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6.36%,净利润同比增长6.25%,成为行业中少有的保持增长的企业。
2025年10月27日,茅台董事长张德芹辞职,陈华接任。过去几年,茅台每换一届领导就调整一次价格策略,从袁仁国依赖经销商囤货抬价,到丁雄军转向激进直销。
政策缺乏连续性,让经销商对价格稳定失去信心。
批发价1690元、电商价1499元,对消费者而言可能是好消息,但对整个高端白酒生态来说,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当茅台剥离金融属性,重大的变化正在到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