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快到了,乌克兰的能源问题总算有了点眉目,
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最近跟波兰的奥伦集团签了个协议,锁定了3亿立方米美国天然气,
这批气预计在2026年第一季度分三批交付,正好能撑过这个冬天最冷的时候。
波兰出口信贷机构愿意提供信贷支持,乌克兰不用马上掏钱,协议里还包含了保险条款。
对现在的乌克兰来说,这个安排解了燃眉之急。
这批美国液化天然气会先运到波兰奥伦集团的接收站,奥伦集团有两座接收站,液化天然气船靠岸卸货后,在接收站里完成再气化处理,然后通过跨境输气管道直接输送到乌克兰境内。
这个流程听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挺复杂。液化天然气在零下162度的低温下才能保持液态,运输和储存都需要特殊设备。接收站的再气化设施要把液态天然气重新变成气态,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热能。
波兰这几年在液化天然气接收能力上投入不少。2015年,波兰在希维诺乌伊希切建成了第一座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年处理能力50亿立方米。2023年,格但斯克附近又建成了第二座接收站,年处理能力也是50亿立方米。
这两座接收站原本主要服务波兰自己的能源需求。波兰从2022年开始就不再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了,转向从美国、卡塔尔等国家进口液化天然气。现在波兰愿意把一部分接收能力分给乌克兰用,这对乌克兰来说是个大帮助。
波兰和乌克兰之间有好几条天然气管道连接,最主要的是通过斯洛伐克的中转。气从波兰进入斯洛伐克,再从斯洛伐克输送到乌克兰西部。
这条路线在2022年后变得特别重要。以前乌克兰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管道是从东边进来的。现在俄罗斯切断了供气,乌克兰只能从西边想办法。
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的CEO说得很直白:"波兰出口信贷机构提供信贷支持,我们不用立即支付购气款项。"
这句话背后是乌克兰现在的财政困境。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之前透露,今年秋冬供暖季需要额外进口超过40亿立方米天然气,对应的融资需求是19亿美元。
19亿美元对现在的乌克兰来说不是小数目。战争打了两年多,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军费开支占了大头,能源进口的钱得想办法从别的地方找。
波兰愿意提供信贷,相当于先把气给乌克兰用上,钱以后再还。这个安排对乌克兰很重要。如果没有信贷支持,乌克兰可能得先筹钱,再去市场上买气,时间上可能就来不及了。
协议里还包含了保险条款。天然气进口涉及的风险不少,运输途中可能出事,价格可能波动,接收站可能出故障。有了保险兜底,双方的风险都能降低一些。
完整合同会在近期正式签署。现在公布的只是框架协议,具体的价格、交付时间表、付款安排这些细节还在敲定中。
乌克兰为什么这么缺气?因为自己的生产设施被炸得太狠了。
10月3日和5日,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能源设施发动了大规模空袭。这两次袭击直接摧毁了乌克兰约60%的天然气生产设施。
哈尔科夫州、苏梅州、切尔尼戈夫州这几个地方的能源基础设施受损最严重。这些地方本来就是乌克兰天然气生产的重点区域,现在关键设施都瘫痪了。
乌克兰能源部长说,俄军的持续打击迫使乌克兰把天然气进口量提升30%。原本乌克兰每年自己能生产200亿立方米左右的天然气,满足国内大部分需求。现在生产能力砍掉一大半,缺口只能靠进口填补。
天然气生产设施不是说修就能修的。钻井平台、压缩机站、集输管道,这些东西都是高度专业化的设备。被炸坏了以后,需要进口零部件,需要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时间。
更麻烦的是,俄罗斯可能还会继续打击这些设施。就算修好了,过段时间可能又被炸。乌克兰在能源安全上陷入了被动局面。
乌克兰是个高度依赖天然气供暖的国家。
根据公开数据,乌克兰每年天然气消费量在冬季能达到300亿立方米。这些气主要用在两个地方:民生供暖和工业生产。
民生供暖占了大头。乌克兰冬天很冷,1月份的平均气温能到零下5度,北部地区更冷。城市里的集中供暖系统,绝大多数烧的是天然气。农村地区虽然有烧煤和烧柴的,可城市居民基本上全靠天然气。
工业生产也离不开天然气。化工、钢铁、玻璃这些行业都是用气大户。乌克兰的钢铁产业在战前是支柱产业,需要大量天然气做燃料和原料。
战争爆发后,工业生产大幅萎缩,天然气需求有所下降。可民生供暖的需求降不下来。老百姓总得过冬,暖气不能停。
所以乌克兰政府把保障民生供暖放在优先位置。去年冬天,乌克兰就遇到过能源短缺的问题。政府出台了限电措施,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都受到限制。今年如果天然气供应再跟不上,情况可能更糟。
乌克兰进口天然气有好几个选择,为什么选了美国?
价格是一个因素。美国的页岩气革命让美国成为全球主要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美国液化天然气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相对有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政治因素。美国是乌克兰最主要的支持者之一。从武器援助到经济援助,美国提供的支持规模最大。在能源进口上选择美国,也是政治站队的一种体现。
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供应也紧张。2022年俄罗斯切断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后,欧洲各国自己都在抢气。德国、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也在大量进口液化天然气,市场竞争很激烈。
卡塔尔的液化天然气质量好,可运输距离远,成本高。从美国墨西哥湾运到欧洲,比从卡塔尔运过来要近一些。
所以综合考虑价格、政治、运输成本这些因素,美国液化天然气成了乌克兰的首选。
这次签的协议是3亿立方米,听着不少,可对乌克兰的实际需求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说,今年秋冬供暖季需要额外进口超过40亿立方米天然气。3亿立方米只占这个缺口的7.5%。
这说明乌克兰还得继续从其他渠道想办法。除了波兰奥伦集团这个渠道,乌克兰还在跟其他欧洲能源公司谈合作,还在申请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
乌克兰也在动用自己的天然气储备。乌克兰有不少地下储气库,战前储存了大量天然气。这些储备能撑一段时间,可不能一直往外掏。储备用完了,以后就更被动了。
所以这次跟波兰的合作,只是乌克兰应对冬季能源危机的一部分。后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