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红书豪掷近1.5亿,正式拿下了一张属于自己的支付牌照。
这步棋,看似寻常,实则意味深长。
一张拍张,让大家一个看似简单的支付动作,隐藏着平台巨大的战略棋局。
他不仅仅是为了付款更方便,更是试图构建自己商业帝国闭环的关键一子。
而这条路的尽头,似乎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影子——消费信贷,或者说,通俗点讲,就是“放贷”。
小红书为什么要自己做支付?从官方的意思理解,最直接的原因就两个字:省钱。
小红书去年的总交易额已经超过4000亿。
这么大一笔钱,如果每笔交易都通过微信支付或支付宝,按照行业常规的0.6%手续费计算,平台每年要交给第三方渠道的手续费就高达24个亿!
这笔巨款,如果能用自己的支付系统省下大部分,无异于直接为利润池开闸放水。
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自主权。
体验闭环:目前在小红书“种草”,却要跳转到淘宝或其他APP“拔草”,体验是割裂的。自有支付能让“种草-购买-支付”全部在APP内完成,形成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
数据金矿:用户的支付行为(买了什么、花多少钱、消费频次)是比浏览数据更宝贵的财富。掌握了支付数据,小红书就能更精准地推荐商品,优化整个生态。
当小红书手握支付牌照,构建起自己的交易闭环后,下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地浮现:他会像他的前辈们一样,走上“放贷”这条路吗?
看看身边的互联网巨头吧,现在已经很少有不放贷的互联网平台。
阿里有花呗、借呗,京东有白条,美团有生活费,腾讯虽然低调但也在金融领域布局了微粒贷等。
仿佛大家有一种共识:一个大型互联网平台的终极形态,似乎都指向了金融,尤其是消费信贷。
这背后是怎样的心态?
首先是变现。
信贷业务,特别是消费贷,是公认的高利润率业务。它几乎是目前将流量价值货币化效率最高的途径之一。
当用户增长到顶,广告和电商赚钱太“慢”太“累”时,金融业务几乎是流量变现效率最高、利润最丰厚的“捷径”。
这不仅是“资本投机”,更是资本对高增长、高回报的永恒渴求。
相比于需要重投入、长周期培育的电商、本地生活等业务,金融业务一旦模型跑通,就具备很强的可复制性和规模效应,能快速贡献营收和利润。
也是增长焦虑的“解药”。
内置一个“小红花呗”或“薯条分期”,能瞬间提升用户的购买力,将“想买但钱不够”的潜在需求,直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订单,拉动GMV(总交易额)飙升。
貌似“皆大欢喜”的样子,可乐不为呢?
所以,各家平台都希望用户在自己的生态内完成所有行为,包括最核心的“钱”的环节。一旦涉及“钱”,信贷就成为提升用户购买力、刺激消费的天然工具。
还有,好像是不得不跟的“军备竞赛”。
当所有平台都提供分期服务时,你没有,就可能意味着用户体验的缺失和用户的流失。这是一种防御性策略,逼着大家纷纷入局。
表面上看,平台提供信贷服务,方便了大家“剁手”,似乎是双赢。但需要冷静思考:
是服务用户,还是“诱导”消费?
当借贷变得过于便捷,它是否在无形中刺激了超越自身能力的过度消费?尤其是对于平台上海量的年轻用户而言。
平台的初心是什么?
一个以创造美好生活、分享真实体验为初心的内容社区,如果最终的核心盈利模式变成了金融业务,它的内容调性和用户信任是否会受到侵蚀?
创新的尽头是放贷?
这引发了一个更宏观的担忧:当互联网巨头们都将最顶尖的人才和技术投入到寻找“更精准的放贷模型”上,而不是去攻克更艰难的实体科技或基础软件时,这是否是一种创新能力的误配?
------
小红书拿下支付牌照,为其未来可能的消费金融布局打开了第一道门,但绝不是终点。
未来走向,还是要看他下一步的选择。
他会选择那条已经被验证过、来钱快但争议巨大的“放贷”之路,还是会探索出一条更艰难、但更可持续的,真正扎根于内容与电商服务的差异化道路?
这不仅是小红书的选择题,也是摆在所有互联网平台面前的一道价值观考题。
而作为用户,其实,大家每一次的支付和选择,也都在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投票。
当然,因为消金、信贷等需要其他牌照。
短期内,他更可能继续深化与现有第三方金融机构的合作,并可能加强助贷导流业务。
而从长远战略来看,不排除其在时机成熟、获取必要牌照后,探索自营消费信贷业务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