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宣布将加速向乌克兰交付5000多枚导弹,紧接着,曝光了一个由30个国家组成的联盟,计划联合行动,把俄罗斯的能源彻底排除出全球市场。这样的举动显然不只是为了支持乌克兰抗击俄罗斯,更像是为打击俄罗斯的经济命脉做出的组合拳。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场由美国和欧洲主导的博弈,为什么会涉及到中国的能源供应链?这场跨越军事和能源领域的围堵行动,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连锁反应?
英国首相斯塔默的公开声明,揭示了这场博弈中的军事维度。他明确表示,英国正在加速实施向乌克兰交付5000多枚轻型多用途导弹(LMM)的计划,交付周期将缩短约五个月。目标很明确:在冬季来临之前,必须加强乌克兰的防空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这5000多枚导弹,位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泰雷兹集团工厂正在紧急加产140枚LMM导弹,以补充乌克兰冬季防空的应急储备。
那么,这些导弹能派上什么用场呢?军事专家指出,乌克兰当前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俄罗斯使用的仿制伊朗喷气式自杀无人机。这些无人机射程可以达到2500公里,专门攻击电力、供暖等民生设施,成了乌克兰冬季防空的心腹大患。而LMM导弹具有精准拦截的能力,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配合RapidRanger遥控武器站系统,既能迅速部署,又能灵活应对,弥补乌克兰在中近程防空上的不足。
对英国而言,这笔援助还带来了另一个好处:泰雷兹工厂的生产项目为当地创造了数百个就业机会,涵盖了从研发到质检的各个环节,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物流、零部件供应等行业的就业增长。
但与军事援助相比,斯塔默提到的“坚定联盟”更引发了外界关注。这个由30多个国家组成的联盟,早在2024年9月初就举行过成员国会议,会议的核心议题就是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与冲突局势的应对。斯塔默透露,联盟计划在2024年底前采取更进一步的联合行动,目标直指俄罗斯的经济命脉,计划逐步将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从全球市场中排除。
斯塔默特别强调,美国已经就这一方向采取了果断的制裁措施,并呼吁联盟其他国家及更多国际社会成员加入,共同形成协同效应。此举的目标很明显,就是要对俄罗斯施加更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在能源领域。
然而,这一能源围堵的计划,背后的逻辑却让人质疑。作为全球重要的能源出口国,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体系与全球市场深度绑定,尤其是欧洲多个国家长期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强行切断这些供应链,不仅会导致欧洲面临能源短缺的风险,也可能引发全球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而这种波动,最终将波及到远在亚洲的中国。
中国的立场一直是明确且坚定的。2025年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明确表示,中国与俄罗斯是新时代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双方的经贸往来完全正常。对于有关中国通过中俄油气贸易支持俄罗斯的质疑,王毅回应道:如果中国不从俄罗斯进口油气,如何填补能源缺口,保障14亿中国民众的基本需求?
这番话点出了中国的现实处境。近年来,中俄能源合作不断深化,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油气供应国。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和天然气量持续增加,稳定的能源供应对于中国至关重要。一旦能源围堵计划得以实施,全球能源市场的供需平衡将被打破,国际油价、气价可能会剧烈上涨。这对于高度依赖能源进口的中国而言,将直接导致进口成本的激增,进而影响国内能源供应链的稳定性。工业生产和民生用气等方面,都可能因此承受巨大的压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非市场因素引起的能源价格波动,将打乱中国能源进口的长期规划,带来能源安全的不确定性。
然而,中国并没有被动应对。从王毅外长的表态中可以看出,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冲突问题。这不仅是对和平的坚持,也是在维护全球能源秩序。中国提出的四点主张——尊重各国主权与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重视各方的合理安全关切、支持所有和平努力,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中国还同巴西等全球南方国家发起了“和平之友”小组,积极开展外交斡旋,推动冲突回到政治解决的轨道。毕竟,只有冲突平息,全球能源市场才能恢复稳定,供应链安全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回到对乌援助的话题,斯塔默还提出了两项所谓的长效机制要求,进一步暴露了这场博弈的深层目的。一是推动俄罗斯被冻结主权资产的处置,企图通过合法途径释放数十亿美元资金,专门用于资助乌克兰的国防建设;二是呼吁国际社会持续向乌克兰提供远程武器,加大对当前冲突局势的军事应对力度。
据英国政府相关人士透露,5000多枚导弹援助的前期资金,来自英国出口融资公司设立的对乌专项贷款,后续计划通过抵扣俄罗斯被冻结的资产来平衡成本。这样“拿别人资产买单”的做法,本身就存在严重的法律和道义问题。俄罗斯的主权资产被冻结本就存在争议,强行将其用于资助乌克兰,更是突破了国际金融秩序的底线,这种行为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各国对跨境资产安全的信任大幅下降,进而冲击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持续向乌克兰提供远程武器无疑将让冲突进一步升级,进入恶性循环,陷入以武止战的怪圈。
正如王毅外长所强调的,任何冲突的最终解决,都是通过谈判实现的。战争发生在欧洲,欧洲更应该发挥作用,推动找到一个均衡、有效且可持续的安全框架,这才是解决危机的根本之道。
回过头来看这场博弈:英国加急送导弹,实际上是为冲突火上加油;而30国联盟试图通过围堵俄罗斯能源,实则是拿全球市场当做赌注。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既不会卷入地缘政治对抗,也不会袖手旁观全球能源秩序的破坏。在坚持和平解决冲突的同时,中国也通过多元化能源合作、加强战略储备等方式,筑起了自己的能源供应链防火墙。
从根本上讲,俄乌冲突没有真正的赢家,而能源博弈只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坚定联盟若试图通过制裁和围堵来解决问题,最终只会引发更多的连锁反应。唯有通过政治途径化解分歧,回到谈判桌前,才能让全球能源市场恢复稳定,确保供应链的安全。这不仅是中国的愿望,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心声。毕竟,对于每个国家来说,稳定的供应链和和平的发展环境,才是最迫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