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石器宣布完成逾6亿美元D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阿联酋磊石资本(Stone Venture)领投,并由高成投资、信宸资本(中信资本旗下私募股权投资业务)、鼎晖VGC、朝希资本、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北京AI基金)等联合领投。
以金额计,本轮融资是迄今为止中国自动驾驶领域最大的一笔私募融资,也是今年内中国私募领域最大的融资之一。
“这一轮完成6亿美元融资,坦白说我们团队只庆祝了一个半小时,因为忽然觉得后面压力更加的大。”
在宣布融资后的媒体交流环节,新石器无人车创始人兼CEO余恩源表示,公司是在没有人注意的情况下,经历了7年的发展,验证了在无人配送领域和城市商用车RoboVan领域,L4级自动驾驶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落地,这在全球范围内是第一个。
接下来,余恩源认为无人配送车将成为整个AI领域里,第一个开始井喷式发展的赛道。2027年,国内加上海外市场,无人配送车的需求量将超过10万台。三年后,北上广等大城市都至少有几千台无人配送车运营,整个行业的总运营车辆将达到几十万台。
走过资本寒冬,端到端模型站到台前
在新石器拿到6亿美元融资前,自动驾驶行业实际上已经经历了一轮资本寒冬。
2022年—2023年,以高精地图+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路线,一度遭到了一级市场的抛弃。因为,在这套技术方案中,高精地图的采集、更新维护和激光雷达的高昂成本,让L4级别自动驾驶的实现变得困难重重。
更为关键的是,高精地图很难做到全域覆盖,过度依赖高精地图作为“预装知识”,可能限制车辆在未覆盖区域或地图信息滞后路况下的应对能力。因此,一大批自动驾驶的创业公司,在此期间倒闭退场。
“新石器在算法策略上是比较激进的,我们从2021年就选择了视觉算法。”余恩源表示,基于视觉到动作的端到端大模型,来实现了L4级别的自动驾驶。
而所谓的视觉到动作的端到端大模型,就是“重感知,轻地图” 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其核心是提升车辆自身的感知能力(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融合和先进算法),实时识别和理解道路环境,降低对高精地图先验信息的依赖。
这并非完全不用地图,而是更多地使用轻量化的导航地图结合实时感知,以实现更广的适用范围和更低的成本。
目前,新石器无人车上面只有13颗传感器:1颗激光雷达和12颗摄像头。相比行业里面的大多数无人驾驶公司,新石器的传感器是最少的,所以对于算法的要求也很高。
据余恩源介绍,新石器已实现货运行业第一个“视觉-动作”基础大模型“Neolix-VA”首次上车,实现完全的端到端,并通过空间智能和行为推理能力,使RoboVan车队能自然融入复杂交通环境,高效、平稳地完成配送;可满足城市公开道路场景任意点到点的物流需求,以及全球化需求。
更关键的是,无图技术使得新石器得以通过减少高精地图的依赖,节省90%以上的相关开支,同时硬件成本也显著降低。凭借无图大模型技术,新石器无人车得以成功应对陌生和复杂路况,更解决了高精地图的跨国资质获取难题。
每年10倍增长,从国内到海外
成本的降低和视觉算法的优势,让新石器的无人车产品销量一路走高。
新石器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成立以来,新石器累计交付L4自动驾驶车辆突破1万台车,成为全球第一家破万台的L4级车队,无人车累计L4自动驾驶里程已突破5000万公里;单月交付车辆突破2000台,成为全球首家单月突破2000台的自动驾驶公司。
自2021年获得行业第一张无人配送牌照以来,新石器交付车辆数,在过去的两年实现了每年10倍以上的增长。
目前,新石器无人车的累计出货量,占全行业比例超过60%,单月新增出货量行业占比超过70%,单月销售额行业占比超过80%。迄今为止,新石器服务货主已经超30万个,涵盖从KA到小B的全类型客户,实现顺丰集团、京东物流、中国邮政、“三通一达”和极兔速递等头部快递集团全覆盖的RoboVan供应商。
“这一轮资金主要会用在三个方向:第一是进一步加深我们在算法和模型上面的优势和壁垒;第二是整个产品线产品体系的延伸,包括更大产能的储备,来迎接明年可能要交付10万台车的这样一个量级的市场需求。”
余恩源表示,第三则是新石器要从国内延伸到全球,去建设无人车的销售、交付、服务网络,在各地建设无人车的配套体系,这些都会需要资金。
据余恩源介绍,10月,新石器和一家总部位于阿布扎比的科技企业集团合作,获取了阿联酋地区发出的第一张RoboVan牌照,新石器将全面推广阿联酋地区的无人配送落地,帮助阿联酋成为中国以外第二个RoboVan大规模落地的国家,并推广至中东其他国家。
此前,新石器还与韩国仁川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RoboVan在韩国的落地。
“RoboVan所在的城市配送市场,整个市场规模达到了3万亿元。这个市场有着近3000万辆存量车,一年的总行驶里程约1万亿公里。这也是全球L4最大的赛道,甚至没有之一。”
余恩源表示,当无人车队的规模达到一定量级,可能会形成一个能服务整个社会的“智能运力网络”。企业和个人都能共享使用,实现高效匹配,最终提升全社会的物流效率。(文 | 科技潜线,作者 | 饶翔宇 编辑 | 钟毅)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