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0日,美澳之间达成一场关乎稀土领域的重大合作,双方签署了一份金额颇为可观的协议,此合作或在稀土市场激起层层涟漪。
此次合作覆盖了稀土产业多个关键环节,显然有着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在全球稀土领域争取更多主动权,试图改变当前由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
美国选择与澳大利亚合作,看重的是对方在稀土领域的特定优势,而协议中也包含了针对现有市场情况的特殊条款。
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场合作要真正落地并达到预期效果,还面临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对全球稀土产业的实际影响,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美澳联手出牌
这份协议野心不小,从采矿、分离、精炼到稀土永磁体制造全链条覆盖,摆明了要撼动中国在全球稀土领域的支配地位。
美国挑中澳大利亚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盯上了对方的两大硬实力。
澳大利亚稀土储量排全球第四,更关键的是其莱纳斯公司是中国以外唯一能批量生产重稀土的企业。
重稀土堪称“稀土中的黄金”,是军工、航天、芯片等关键领域的刚需品,恰恰是美国眼下最紧缺的资源。
协议里还藏着针对中国的“杀手锏”,最低价格条款。
过去中国常通过调节出口量影响价格,让竞争对手难以维持,这一条款直接保障了西方矿业的利润空间,等于给传统策略套上了“紧箍咒”。
不仅如此,美澳还打算拉更多资源国入伙搭建分工体系,想从供应链根源上降低对中国的依赖。
不过从现实来看,澳大利亚多数稀土项目还停留在勘探或初步建设阶段,莱纳斯公司虽有产能但占全球份额极小,远不能满足美国需求,这让这份协议的落地效果打了折扣。
中国的底气
面对美澳的围堵,中国的稀土优势并非轻易就能被撼动,核心底气藏在三大支柱里。
最显眼的是全产业链基础,从采矿到深加工的成熟体系,是中国多年积累的结果,不是美澳靠一笔85亿美元的投资就能快速复制的。
稀土产业尤其是深加工环节技术门槛极高,分离提纯的工艺精度、环保处理的经验积累,都需要长期沉淀,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者。
更关键的是庞大的内需市场这张“王牌”,中国不只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更是最大的消费国,本土制造业对稀土的强劲需求,构成了行业发展的坚实支柱。
这种需求能稳定行业利润,更能反哺技术创新,形成“需求促创新、创新稳优势”的良性循环。
反观美国,制造业空心化让其稀土需求连年萎缩,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2012到2023年其稀土消费量从1.5万吨腰斩至8800吨。
没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托底,美澳的稀土项目就算建起来,长期运营也难以为继,总不能一直靠政府财政“输血”。
持续的技术迭代能力同样不可忽视,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人形机器人这些前沿产业里,对稀土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在高端稀土产品领域的技术积累,正在形成新的竞争壁垒。
破局关键
美澳的联手给中国稀土产业敲响了警钟,但也清晰展现了未来的破局方向,关键就在“技术领先”四个字上。
长期来看,全球稀土市场确实可能从中国单极支配转向多元分散,一些小型供应链或许会陆续出现。
但稀土产业的竞争早已不是“有矿就有话语权”,而是高端产品的技术比拼。
只要中国能持续推动稀土技术迭代,在最高端、最前沿的产品上牢牢占据主导,让其他国家离不开中国的高端稀土产品,就能把主动权攥在手里。
这种技术领先带来的优势,比单纯的产量优势更难被替代,美澳即便能搭建起基础供应链,在高端加工环节仍会面临技术瓶颈。
莱纳斯公司此前在马来西亚的加工厂就屡遭环保争议与停产风波,其技术成熟度和稳定性仍需考验。
对中国来说,与其担心被围堵,不如沉下心搞技术突破、巩固内需根基。
全产业链基础、技术迭代能力加庞大内需市场,这三大支柱构成的综合优势,不是短期资本投入就能瓦解的。
美澳想撬中国稀土“饭碗”,得先解决自己的需求短板和产业链断层问题,只要把高端领域的话语权抓牢,把全产业链的韧性做足,就算全球市场格局生变,中国的稀土牌依然能打得响亮。
结语
美澳85亿稀土合作,虽意在撼动中国主导地位,却受限于项目进展与产能短板,短期难改全局。
而中国凭借全产业链积累、庞大内需市场与持续技术迭代,构筑起难以替代的优势。全球稀土格局或向多元发展,但竞争关键已转向高端技术。
对中国而言,这场合作是警示更是契机,只要持续深耕高端领域、巩固产业韧性,即便市场格局生变,也能在稀土竞争中稳握主动权,让自身的稀土优势长久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