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王
荷兰一纸禁令,冻结中国控股的半导体巨头安世资产,试图强行接管。五天后,中国商务部出手反制,禁止其芯片出口。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安世中国恢复供货的条件不是妥协,而是直接宣布:中国市场所有交易,必须使用人民币结算!这不仅是商业应对,更是一次精准的战略反击。
一、荷兰突然“夺权”,背后是美国设局?
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部以“保障供应链安全”为由,冻结了闻泰科技旗下包括安世半导体在内的三十个主体资产,并立即停职了中国籍CEO张学政。随后,荷兰法庭迅速裁定,将安世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外籍董事接管投票权。
这一系列动作来得迅猛且精准,绝非偶然。
早在6月,美国官员就向荷兰政府明确提出:若想让安世从美国实体清单中获得豁免,就必须替换掉中国籍CEO。目标明确——阻止中国企业控制这家关键半导体公司。
这已不是商业纠纷,而是美国主导、荷兰执行、内部外籍高管配合的政治操控行动。阿姆斯特丹法庭文件甚至写明:“安世的中国籍CEO必须被替换。” 某种程度上,这场“夺权”早有预谋。
二、中国反制致命一击:切断出口,卡住命门
面对突如其来的“夺权”,中国的回应果断而精准。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禁止安世中国及分包商出口在中国境内生产的成品元器件。
这一招,直击安世的命门。
安世的商业模式是:设计和晶圆制造在欧洲,而全球70%的封装测试产能集中在东莞工厂。没有中国的封测,安世无法向全球客户交付完整产品。
荷兰本想通过控制总部掌握全局,结果发现自己反而被“卡脖子”——能设计,却不能出货。
十月中旬,记者探访东莞工厂发现,尽管订单充足,但因上游晶圆供应可能被荷兰方面削减,工厂已准备实行“上四休三”。这表明,荷兰正试图以断供原材料逼迫中国区屈服。
三、人民币结算:不只是换币种,而是夺回控制权
然而,中国区并未坐以待毙,而是启动了独立运营机制。
安世中国明确表示:国内员工的劳动关系和薪酬发放均由中国本地公司负责,与荷兰主体脱钩。这意味着,即便荷兰冻结海外资产,也无法触及中国区的现金流。
在此基础上,一个更具战略意义的举措出台:中国市场所有交易,必须使用人民币结算。
这不仅仅是换个币种,而是彻底重构控制体系:
四、48%的中国市场,成了反制的底气
这一策略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利用了安世自身的市场结构。
2024年上半年,安世中国区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48%,接近一半。这个庞大的本土市场,既是荷兰不可放弃的利润来源,也是中国实施反制的坚实基础。
中国区恢复对国内客户的供货,确保核心业务运转;同时以人民币结算为条件,将客户牢牢绑定在新的规则体系内。
荷兰想拿回控制权?可以。但前提是接受中国的规则——你控制海外,我掌控产能和市场。你想卖货,就得按我的规矩来。
正如闻泰科技所言:“考虑到欧洲可能切断系统和资金,中国区必须独立运营,确保国内客户供应。” 翻译过来就是:你们想玩阴的,我们就明着来。
五、全球产业链遭殃,美国车企先“中招”
这场博弈的影响早已超出一家企业,开始冲击全球产业链。
欧美汽车制造商已发出警告:中荷争端导致的芯片供应中断,将很快影响美国的汽车生产。
原因很简单:安世的功率半导体广泛应用于电动车的电池管理、电机驱动等核心系统。全球汽车产业,都依赖这条供应链。
美国本想借荷兰之手遏制中国半导体发展,结果自己的盟友和产业界率先承受代价。这暴露了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性——任何一个环节的政治化操作,都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荷兰政府也意识到事态严重,公开表示要与中国对话。因为持续对抗下去,受损的不只是中国企业,荷兰所谓的“控制权”也将变得毫无价值——一个无法向全球供货的“被控”企业,有何意义?
六、这场博弈,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中国此次的应对,展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博弈智慧。
它没有陷入“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的简单对抗,而是通过釜底抽薪的方式,重构了游戏规则:
这给所有参与全球竞争的企业和国家上了深刻一课:
在关键技术领域,真正的安全不在于名义上的所有权,而在于对核心产能和市场的实际控制力。
当“自主可控”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成为应对危机的底气时,它才真正具备了战略价值。
结语
这场始于安世的风波,或许正是全球半导体产业权力格局重塑的开端。
未来,类似的博弈不会减少,只会更加频繁。谁能掌握核心产能,谁就能在关键时刻掌握主动权。
而这一次,中国用一场教科书级的反制,清晰地告诉世界:规则,可以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