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硬刚中国背后:欧盟减排内斗与美式能源绑架
前言:当“2040年减排90%”的豪言撞上内部撕扯,冯德莱恩的“死磕中国”究竟是转型良药还是政治毒丸?欧盟峰会刚散场,一场关于碳信用额度、资金配套的扯皮战就烧到11月,而那封提前泄露的信函里,“对抗中国”四个字比减排目标更刺眼——这出戏,比任何宫斗剧都精彩。
欧盟气候行动总司的报告白纸黑字写着:2024年排放量仅比1990年降48%,离2030年55%的法定目标还差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接下来每年要多减排1.4个百分点,可德国、荷兰咬死“外国碳信用额度不能超10%”,波兰却急得跳脚要提至20%——10万个煤炭岗位和电力系统崩盘的风险,让减排规则成了内部拉锯战。更戏剧的是,今年欧洲野火烧得凶,森林吸碳量降12%,德国、瑞典赶紧补规矩:“森林吸碳不行,就不能逼工业减排”——刚定的目标,原来早给自己留了后路。
冯德莱恩的“死磕”话术,和美国对欧盟的施压撞了个满怀。9月特朗普政府废除《清洁电力计划》,取消“2035年电力全用清洁能源”要求,允许燃煤电厂开到2040年。美国自己退半步,对欧盟却半点不松——7月美欧签协议,欧盟得在2028年底前买够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液化天然气占六成以上。10月22日,美国拉着卡塔尔给欧盟发警告:不修改《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就暂停液化天然气出口增量。要知道,欧盟现在16%的天然气靠美国,4%靠卡塔尔,等2027年淘汰完剩下的19%俄罗斯天然气,对这两国的依赖只会更深。冯德莱恩在信函里特意提“中国占欧盟电池进口68%、光伏板进口75%”,正好呼应美国对中国绿色产业链的忌惮——对美国放软、对中国强硬的反差,活脱脱是拿对华态度当“投名状”,换美国的能源“续命”。
可欧洲企业压根儿不买账。去年中欧贸易额8471亿欧元,比美欧贸易多1200多亿。中国是欧盟绿色转型的“关键供应商”,今年前9个月锂离子电池对欧出口涨12%,高效钙钛矿光伏板成本比欧洲同类产品低30%。德国、西班牙的光伏电站,靠的就是这些中国产品才建起来。大众今年在华投200亿建6个新能源基地,宝马沈阳工厂升级后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生产中心。就连被欧盟列入“规避俄制裁”清单的中国石油企业,之前还在给德国炼厂稳定供原油,制裁一出来,“不能断了能源供应链”的呼声此起彼伏——政客喊“对抗”,企业忙“牵手”,谁更懂欧洲的真实利益?
冯德莱恩的“狠话”更像政治表演。欧盟绿色技术投资跟不上,2024年才投4200亿欧元,离每年7500亿的需求差40%。欧洲本土动力电池企业北方伏特,2024年底直接破产,不少车企推迟电动化目标。这些自身的短板,靠“死磕”中国根本补不上——欧盟要是真想买“绿色商机”,该找的是合作空间,不是对手。
结语:
靠转移矛盾撑起来的“对抗”,填不上技术缺口,也解不了内部分歧。最后只会让欧洲消费者多掏能源账单,让2040年的减排目标变成空谈。冯德莱恩的“死磕”,到底给欧盟带来了什么?是越来越大的转型压力,还是越来越清醒的自我认知?这场戏,观众心里早有答案——毕竟,企业的选择,比政客的口号更真实;合作的温度,比对抗的狠话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