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上证指数微跌0.07%,收于3913.76点。10月21日,上证指数在经历前一日1.95%的较大幅度回调后重拾升势,以3916.33点报收,重返3900点整数关口。这已是该指数自10月初突破3900点以来第三次在这一区间展开震荡整理,4628只个股的普涨态势与不足2万亿元的成交额形成鲜明对比,既凸显市场对慢牛行情的共识,也折射出风格切换期的资金观望情绪。从高盛预言"中国股票慢牛正在形成"到市场在关键点位的反复博弈,A股正悄然构建起政策托底、资金蓄力、产业驱动的新运行格局,而成长与价值的风格轮动则成为慢牛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市场特征。
慢牛的托底:政策面的持续发力
与历史上几次"快牛""水牛"不同,当前市场展现出的"小步快跑、回调短促"的理性特征,标志着A股正迈入机构化主导的成熟阶段。
政策层面的持续发力构成慢牛行情的核心托底。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需求侧刺激措施与新五年规划形成政策组合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列为战略重点,AI、半导体等行业被纳入"关键技术突破清单"。这种政策支持并非短期刺激,而是围绕经济结构转型的系统性布局,既包括对科技自主的研发补贴,也涵盖对"中特估"板块的价值重塑,形成了"新兴产业突破+传统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政策框架。政策的连续性与确定性正在逐步化解市场对经济转型的疑虑,为长期资金入市提供了信心基础。
经济基本面的结构性改善成为慢牛的业绩支撑。人工智能热潮推动科技企业盈利模式重构,基于AI的资本支出带来的利润增长正在持续释放。
资金供给多元化为慢牛提供流动性基础
资金面的结构性迁移构筑了慢牛的流动性基础。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A股市场已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体系:国家队持有股票市值达4.10万亿元,持续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同时大幅增持中证1000ETF、科创50ETF等成长型指数产品;保险资金通过"高股息个股+多元ETF"的组合持续增配权益市场,持有股票及基金资产占A股总市值比重达5.21%,并开始从红利板块向科技类ETF倾斜;外资虽有波动,但在全球资产多元化需求驱动下,对中国优势产业核心资产的配置兴趣逐步回升。这种"长线资金打底、机构资金主导、散户资金跟进"的资金结构,有效降低了市场的短期波动,为慢牛行情提供了稳定的流动性支撑。
估值的优势为慢牛行情提供后续空间
估值层面的比较优势构成慢牛的安全边际。尽管经历了前期上涨,中国股票相对全球股市仍存在深度折价,上证指数市盈率处于历史中等区间,而半导体设备、AI算力等核心赛道在前期回调后,估值分位数已回落至合理水平。高盛报告指出,这种估值优势叠加美联储政策放宽预期与中国本土实际利率下行可能为A股带来5%-10%的进一步重估潜力。更重要的是,当前估值分化尚未达到极端水平,截至9月底,成长与价值的成交额占比差值虽处于历史96%分位数的高位,但尚未突破2025年2月的峰值,为市场提供了缓冲空间。
慢牛的"压力测试"
市场专家认为,上证指数在3900点附近的反复震荡,本质上是市场对慢牛成色的"压力测试",也是前期单一风格主导行情后的必然调整。从10月16日至22日的市场表现看,指数在3888点至3920点区间形成窄幅波动,10月17日1.95%的回调与10月21日1.36%的反弹形成鲜明对比,既反映出获利盘了结的压力,也显示出关键支撑位的买盘力量。
这种盘整态势的形成具有多重诱因。从外部环境看,尽管中美新一轮磋商启动缓解了关税冲突担忧,但政策落地前的不确定性使部分资金选择观望;从内部因素看,三季报披露期的业绩分化预期,以及前期科技板块积累了大量获利盘,共同导致市场交投趋于谨慎。富荣基金研报认为,支撑行情的核心逻辑——宏观流动性充裕、产业政策发力、经济结构转型——并未发生根本性动摇,这使得市场不具备大幅下跌的风险。
观察:慢牛行情中的风格轮动特征
在慢牛行情的构建过程中,A股市场正呈现出"成长主线未改、价值边际回暖"的风格特征,不同板块的轮动节奏与资金偏好的变化,勾勒出经济转型期的市场结构特征。
科技成长板块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依然占据市场主线地位。2024年9月13日至2025年10月14日,TMT指数相较于国证价值的相对收益高达81%,成为本轮行情最具爆发力的主线。尽管10月中旬出现短期回调,但10月21日科技股强势回归,算力概念、半导体、光通信模块等板块领涨,创业板指单日涨幅达3.02%,显示市场对科技赛道的长期信心未改。支撑这一主线的核心逻辑在于产业景气度的确定性: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推动服务器、芯片等产业链业绩超预期,半导体设备的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消费电子的创新周期重启,多重利好因素形成共振。
10月22日,A股市场震荡分化之际,银行板块逆势延续强势表现。中证银行指数实现日线十连阳,农业银行以14连阳刷新历史新高,年内涨幅已达52%,江阴银行、中信银行、重庆银行等多只个股同步上扬,板块内超八成个股实现红盘报收。在市场风险偏好波动的背景下,银行股凭借估值安全垫与资金配置需求,成为当前行情中最稳健的“压舱石”。
银行板块的强势表现,本质上是A股慢牛行情中风格再平衡的缩影。此前以科技成长为主导的行情在估值分化加剧后,资金开始向低估值板块迁移,而银行股恰好契合了“防御性+确定性”的配置需求。正如市场观察所指出的,当科技板块波动加大时,银行等权重板块往往承担起“稳指数”的角色,形成市场内部的“跷跷板”效应。
银行、煤炭等高股息板块在科技股调整期间表现出防御性特征,其中银行板块因5-8倍的低市盈率与稳定股息率,受到保险等长期资金的青睐,国家队持仓中银行板块市值占比已达74.4%。
市场专家认为,站在A股市场迈向成熟的关键节点,3900点的盘整既是对前期上涨的消化,更是慢牛行情的夯实过程。从政策托底到资金蓄力,从产业升级到估值重构,A股市场的内在运行逻辑正发生深刻变化,而成长与价值的风格轮动则成为慢牛进程的常态化特征。对于A股投资者而言,摒弃短期追涨杀跌的投机思维,聚焦企业基本面与产业趋势,在风格切换中把握结构性机会,方能在这场可能延续数年的慢牛行情中实现长期收益。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开云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