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中国稀土,这张战略王牌,还未真正出手,仅仅是初露锋芒,已足以让某些依赖进口的国家彻夜难眠。下次关注相关新闻时,切莫只看表面数字,要深入剖析数据背后隐藏的深层博弈。
刚刚过去的九月,中国稀土出口数据新鲜出炉,定格在4000.3吨。这一数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它不仅创下今年二月以来的新低,更比八月份的出口数据骤降30.9%,令人颇感玩味的是,这已经是连续第三个月的下跌了。
面对这一趋势,大洋彼岸的特朗普似乎坐不住了。十月伊始,便放出狠话,扬言要对中国稀土加征高达100%的关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意味着购买一吨稀土,需额外支付等额的关税,总成本翻倍。这种威胁听起来声势浩大,但身处全球稀土供应链的核心地位,中国若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老特此举,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审视今年前九个月的数据,中国累计出口稀土4.83万吨,同时进口7.89万吨。这个细节耐人寻味,中国既是出口大国,又是进口大国。这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中国已经成功构建了一个“进得来、出得去”的完整产业链条,在全球稀土贸易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反观美国,《南华早报》的报道颇具讽刺意味,称美国正在“加大努力”提高国内稀土产量。然而,多年努力,成效几何?美国最大的稀土矿Mountain Pass,开采出的矿石仍需远渡重洋,运至中国进行加工。究其原因,稀土开采仅仅是第一步,真正的技术门槛在于后续的分离提纯。而这项关键技术,全球范围内能掌握并精通者,屈指可数。
再将目光转向国内,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两项关于加强稀土相关物项出口管制的公告。请注意措辞——“加强管制”,而非“禁止出口”。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战略考量。
回溯今年四月,中国将稀土纳入出口管制范围,直接导致当月稀土出口量大幅下跌。然而,到了六月,出口量又迅速回升至高点,随后再次下滑。这种节奏变化,是否像一种精心策划的“压力测试”?
更值得关注的是进口数据。九月份,中国进口稀土高达6864.7吨,比出口量还多出2800多吨。这又释放了怎样的信号?中国正在积极加速稀土战略储备,为未来的博弈积蓄力量。
对于中国的举动,新加坡《联合早报》持谨慎态度,指出“目前尚不清楚具体哪些品类的出口下降,也不清楚哪些国家受影响最大”。但市场反应已经给出了答案——稀土相关股票应声上涨,全球供应链开始重新评估风险,调整布局。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表态更是意味深长:“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也必将坚决采取相应措施。”何谓“相应措施”?历史或许能提供一些启示。
2010年,因某岛屿争端,中国曾短暂限制对日本的稀土出口。结果如何?日本电子产业险些因此断供,最终不得不选择妥协。而今,稀土的应用范围远超当年。从新能源汽车的永磁电机,到风力发电机的钕铁硼磁体;从智能手机的振动马达到导弹的制导系统,哪个领域能离开稀土?
中国手中的筹码远不止出口管制这么简单。技术封锁、产业链重组、定价权控制……每一张牌都足以让依赖进口的国家头疼不已。
切记,中国在稀土加工技术领域领先世界至少十年。美国若想迎头赶上,首先要解决环保难题。稀土提炼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渣,按照美国现行的环保标准处理,成本将高到令人望而却步。这正是Mountain Pass矿山明明有矿,却宁愿将矿石运到中国加工的根本原因。
因此,九月稀土出口创新低,表面上是数字的下降,实际上是中国战略调整的信号。中国并非简单地“断供”,而是在重新定义这场博弈的游戏规则。
100%的关税威胁听起来十分吓人,但问题在于,当你威胁一个掌握核心技术、控制关键环节的国家时,最终受伤的,究竟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