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朋友李工程师来我家做客,聊天时他说最近在看房子,看中了一套13楼的房子,价格也合适,但犹豫要不要买。"为什么犹豫?"我好奇地问。"很多人说13楼不吉利,我也不太信这个,但毕竟是大事,还是有点担心。"他半开玩笑地说道。
这让我想起了买房选楼层时常见的一些说法:4楼谐音"死"不能买,13楼西方认为不吉利,14楼"十四"谐音"实死",18楼"十八"谐音"要发"的反义所以也不好。但真的是这样吗?哪些楼层才是真正不建议购买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高层住宅已成为城市住房的主要形式。据住建部2025年发布的《城市住宅建设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城镇新建住宅中,高层住宅(8层以上)占比已达67.3%。在大中城市,这一比例更高,达到了78.5%。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人们不得不向高空发展。
面对高层住宅的楼层选择,很多人会受到传统观念和迷信说法的影响。根据某房产网站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在二手房交易中,4楼、13楼、14楼的平均成交价格比邻近楼层低3?%。这说明不少人确实因为这些说法而避开这些楼层。
但从科学角度和居住体验看,真正需要谨慎考虑的楼层并非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楼层,而是以下三种:
第一类:噪音污染严重的楼层。
在城市住宅中,噪音问题是影响居住品质的重要因素。而某些特定楼层往往面临更严重的噪音困扰。
二楼和三楼是噪音问题较为突出的楼层。这些楼层高度通常与街道树冠平齐或略高,缺少植被的阻隔作用,街道噪音可以直接传入室内。据环境保护研究院2025年的调查数据,二至三楼的室外噪音平均比六楼以上高出5-8分贝。
我朋友王先生就住在某小区的三楼,他告诉我:"早上六点多,楼下广场舞的音乐就能把我吵醒,晚上路边摊的喧闹声也很明显。如果时间能倒流,我绝对会选择高一点的楼层。"
与电梯机房或水泵房相邻的楼层也面临严重噪音困扰。电梯运行产生的机械噪音和振动会通过建筑结构传导到附近的住户。据建筑声学研究数据,电梯机房楼下一层的噪音值在夜间可达45分贝以上,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夜间室内噪音标准(30分贝)。
我朋友李女士的房子就在电梯机房下方,她说:"入住前完全没想到这个问题,现在特别后悔。电梯启动和停止时的'咚咚'声,特别是早晨和晚上人多的时候,简直是噩梦。"
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压力增加等问题。《2024年城市居民健康影响因素研究》显示,长期生活在高噪音环境(平均日间噪音超过70分贝)的居民,高血压发病率比安静环境居民高32%。
第二类:采光和通风条件差的楼层。
住宅的采光和通风条件直接影响居住舒适度和健康状况。在高密度建筑的城市环境中,低楼层往往面临严重的采光不足问题。
据建筑设计研究院2025年的光照分析,在楼间距为24米的小区中,1-3楼的住宅冬季日照时间平均比10楼以上少30?0%。在一些老旧小区或城中村改造区,这一差距更为明显。
我朋友张先生住在某老旧小区的二楼,他感叹道:"冬天基本看不到阳光直射入室,家里总是阴冷潮湿,不开灯的话中午都觉得暗。"
采光不足不仅影响心情,还可能导致室内湿度增加,引发霉菌滋生等问题。《住宅环境与健康关系调研》(2025)指出,长期生活在采光不足环境中的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和情绪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采光充足住宅的居民。
除了采光问题,空气流通也是低楼层面临的挑战。在城市环境中,低楼层的空气质量往往比高楼层差。据环境监测数据,在交通繁忙区域,1-3楼的PM2.5浓度比15楼以上高出15?0%。
我朋友陈先生家住在某主干道旁小区的3楼,他表示:"只要开窗,不到半小时,窗台上就能摸到一层灰。每天起床感觉鼻子不舒服,后来才发现是空气质量问题。"
第三类:存在安全隐患的楼层。
安全是居住的基本需求,而某些楼层在安全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顶层(特别是老旧小区的顶层)常常面临渗漏问题。据物业管理协会2025年的调查,超过35%的老旧小区顶层住户曾遭遇不同程度的渗漏问题。这不仅影响居住舒适度,还可能导致墙体受潮、霉变,甚至引发电路安全问题。
我朋友周先生住在某20年楼龄小区的顶层,他无奈地说:"几乎每年梅雨季节都要经历漏水,修了又漏,墙面多处已经出现霉斑,甚至影响了房屋结构。"
顶层还面临另一个问题:温度调节难度大。夏季阳光直射屋顶,室内温度显著高于其他楼层;冬季热量容易散失,室内温度也较低。据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测试,在没有特殊保温措施的情况下,顶层夏季室内温度比中间楼层高3-5℃,冬季则低2-3℃。
我朋友林先生住在某小区顶层,他表示:"夏天中午回家,感觉像进了蒸笼,空调费比朋友家高了近一半。"
此外,一楼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一方面是防盗安全问题。公安部门的犯罪统计数据显示,住宅入室盗窃案件中,针对一楼的比例约占总数的62%,远高于其他楼层。
另一方面是潮湿和蚊虫问题。一楼靠近地面,容易受到地下水的影响,墙体和地面容易潮湿。同时,蚊虫也比高楼层多。《住宅环境卫生调查》(2025)显示,一楼住宅的相对湿度平均比高楼层高10?5%,蚊虫密度高3-5倍。
我朋友赵女士家住一楼,她说:"夏天蚊子特别多,即使装了纱窗也无法完全阻挡。下雨天墙角经常有湿痕,柜子里的物品容易发霉。"
了解了这些楼层可能存在的问题后,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待"4楼、13楼、14楼、18楼不能买"的说法。这些说法多源于谐音或文化迷信,缺乏科学依据。从居住体验和房屋质量角度看,这些楼层与相邻楼层并无本质区别。
事实上,这些被迷信"嫌弃"的楼层,往往因为需求较少而价格更低,对于理性购房者来说反而可能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我朋友刘先生就是在2024年底以比市场价低7%的价格买下了一套13楼的房子。他笑着说:"我不信这些,反而省了20多万。住了一年多,没发现任何问题,采光视野都很好。"
那么,如何科学选择适合自己的楼层呢?我总结了几点建议:
综合考虑家庭成员构成。如果家中有老人或小孩,可能需要考虑选择较低楼层,以便紧急情况下快速撤离;如果家庭成员都是年轻人,可以选择较高楼层,享受更好的视野和空气。
我朋友张女士一家三代同堂,她选择了6楼的房子。"不算太高,老人上下也方便,又避开了低楼层的缺点,平衡了各方面需求。"她说。
实地考察不同时段。购房前最好在不同时间段(早上、中午、晚上、工作日、周末)实地考察目标楼层,了解噪音、光照、空气质量等真实情况。
"买房子不能只看一次。"我朋友孙先生分享经验说,"我买房前专门在清晨、中午和晚上各去看了一次,发现原本中意的房子早上和晚上都有明显的交通噪音,最后改选了另一套朝向内院的。"
关注建筑质量和物业管理。好的建筑设计和施工质量可以减轻顶层的渗漏和温度问题;高效的物业管理则能解决很多潜在问题。
我朋友徐先生住在某知名开发商的小区顶层,他表示:"房子建得好,顶层做了特殊防水和隔热处理,住了三年没有出现任何渗漏问题,夏天温度也控制得不错。"
考虑户型和朝向。有时候户型和朝向的影响甚至超过楼层。南北通透的户型通风效果好;朝南的房间光照充足;背对主干道的房间噪音小。
我朋友钱女士当初在同一栋楼的相同楼层,选择了面向小区内部而非马路的房子。"同样的价格,我宁可牺牲一点视野,换取宁静的环境。"她说。
关注周边环境变化。了解小区周边的规划,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比如,如果马路对面计划建高楼,低楼层的采光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果附近要建地铁站,可能会影响某些楼层的宁静度。
我朋友吴先生就因为没有了解周边规划,买了房子两年后,对面新建了一栋高楼,严重影响了他家的采光。"早知道就多花点钱买高一点的楼层了。"他遗憾地说。
不要被迷信左右。楼层选择应基于科学分析和实际需求,而非迷信说法。那些因迷信被低估的楼层,反而可能是价格洼地。
"我觉得选楼层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的实际需求,而不是听信传言。"我朋友李工程师最后还是买了那套13楼的房子,"住进去半年了,阳光充足,视野开阔,一点问题都没有,反而因为楼层'特殊'省了不少钱。"
总的来说,选择住宅楼层是一项需要综合考量的决策,不应被单一因素或迷信观念所左右。噪音、采光、安全等实际居住体验因素,远比楼层数字的吉利与否重要得多。
我们买房是为了居住,为了生活品质,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观念或迷信。希望每个购房者都能理性选择,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居所。
你有没有因为楼层问题而困扰过?对于楼层选择,你有什么心得和建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