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近的成交情况,发现北五环外除了大量小区的价格进入2013年区间,已经有小区价值回归2012年了。
风雅园一区在2025年10月成交了一套116㎡的3居室,成交价245万。同户型在2017年4月成交价是525万,减少280万,降幅54%。
同户型在2013年1月成交价是270万,比最新成交价还高了25万,价格被打回2012年了。
△回龙观-风雅园一区116㎡3居室:
2025年10月,顶层成交价245万
相比于2025年3月,同户型成交价393万,↓148万,-38%
相比于2022年4月,同户型成交价496万,↓251万,-51%
相比于2017年4月,同户型成交价525万,↓280万,-54%
相比于2013年1月,同户型成交价270万,↓25万,-9%
此外,北五环附近次新房开启了新一轮补跌,不少小区的回调幅度较大。
世华龙樾一期东区在2025年10月成交了一套127㎡的3居室,成交价1122万。同户型在2023年中成交价是1880万,减少758万,降幅41%。
△清河-世华龙樾一期东区127㎡3居室:
2025年10月,5层成交价1122万
相比于2025年5月,同户型成交价1264万,↓142万,-12%
相比于2023年中,同户型成交价1880万,↓758万,-41%
相比于2023年10月,同户型成交价1700万,↓578万,-34%
相比于2017年3月,同户型成交价1390万,↓268万,-20%
融泽嘉园东一路6号院在2025年10月成交了一套87㎡的2居室,成交价350万。同户型在2022年3月成交价是597万,减少247万,降幅42%。
△回龙观-融泽嘉园东一路6号院87㎡2居室:
2025年10月,中楼层成交价350万
相比于2025年3月,同户型成交价455万,↓105万,-23%
相比于2024年8月,同户型成交价460万,↓110万,-24%
相比于2022年3月,同户型成交价597万,↓247万,-42%
相比于2020年12月,同户型成交价516万,↓166万,-32%
紫金新干线在2025年10月成交了一套86㎡的2居室,成交价300万。同户型在2021年5月成交价是495万,下降195万,幅度40%。
△霍营-紫金新干线86㎡2居室:
2025年10月,中楼层成交价300万
相比于2021年5月,同户型成交价495万,↓195万,-40%
相比于2019年5月,同户型成交价440万,↓140万,-32%
相比于2018年8月,同户型成交价453万,↓153万,-34%
相比于2016年3月,同户型成交价306万,基本持平
润泽公馆在2025年10月成交了一套160㎡的3居室,成交价1200万。同户型在2022年9月成交价是1585万,下降385万,幅度25%。
△北苑-润泽公馆160㎡3居室:
2025年10月,中楼层成交价1200万
相比于2024年12月,同户型成交价1360万,↓160万,-12%
相比于2022年9月,同户型成交价1585万,↓385万,-25%
相比于2018年7月,同户型成交价1442万,↓242万,-17%
相比于2016年9月,同户型成交价1345万,↓145万,-11%
根据最近的成交情况,发现北五环外有的小区相比最高点的回调幅度,竟然快达到60%了。
这些小区由于业主早期买入的成本很低,即使砸盘也不存在亏损,但这往往会引起局部价格的快速回落。
龙博苑二区在2025年10月成交了一套62㎡的1居室,成交价178万。同户型在2021年8月成交价是422万,下降244万,幅度58%。
△回龙观-龙博苑二区62㎡1居室:
2025年10月,中楼层成交价178万
相比于2024年7月,同户型成交价279万,↓101万,-37%
相比于2021年8月,同户型成交价422万,↓244万,-58%
相比于2018年7月,同户型成交价364万,↓186万,-51%
相比于2013年6月,同户型成交价175万,基本持平
龙华园在2025年10月成交了一套61㎡的1居室,成交价162万。同户型在2017年3月成交价是395万,下降233万,幅度59%。
△回龙观-龙华园61㎡1居室:
2025年10月,中楼层成交价162万
相比于2022年7月,同户型成交价373万,↓211万,-57%
相比于2019年2月,同户型成交价318万,↓156万,-49%
相比于2017年3月,同户型成交价395万,↓233万,-59%
相比于2012年12月,同户型成交价161万,基本持平
流星花园三区在2025年10月成交了一套47㎡的1居室,成交价170万。同户型在2022年9月成交价是342万,降价172万,幅度51%。
△回龙观-流星花园三区47㎡1居室:
2025年10月,3层成交价170万
相比于2024年6月,同户型成交价233万,↓63万,-27%
相比于2022年9月,同户型成交价342万,↓172万,-51%
相比于2018年9月,同户型成交价316万,↓146万,-47%
相比于2013年11月,同户型成交价181万,↓11万,-6%
融泽嘉园西二路2号院在2025年10月成交了一套87㎡的2居室,成交价332万。同户型在2022年5月成交价是607万,下降275万,幅度46%。
△回龙观-融泽嘉园西二路2号院87㎡2居室:
2025年10月,9层成交价332万
相比于2025年3月,同户型成交价449万,↓117万,-26%
相比于2022年5月,同户型成交价607万,↓275万,-46%
相比于2018年8月,同户型成交价451万,↓119万,-27%
相比于2016年4月,同户型成交价315万,↑17万,+6%
公园悦府二期在2025年10月成交了一套86㎡的2居室,成交价416万。同户型在2022年8月成交价是735万,下降319万,幅度44%。
△回龙观-公园悦府二期86㎡2居室:
2025年10月,低楼层成交价416万
相比于2025年7月,同户型成交价540万,↓124万,-23%
相比于2022年8月,同户型成交价735万,↓319万,-44%
相比于2021年9月,同户型成交价635万,↓219万,-35%
相比于2020年10月,同户型成交价534万,↓118万,-22%
清河橡树湾是海淀清河板块的高品质小区,也是华润在北京的招牌楼盘。但是在最近两年下跌中,橡树湾也没抗住,回调幅度较大。
目前橡树湾一期在绿中介上的挂牌均价是10.87万/㎡,比8月份降了1.1万左右。在2023年8月的最高挂牌均价是14.95万,下降了28%。
橡树湾一期在2025年10月成交了一套89㎡的2居室,成交价808万。同户型在2023年9月成交价是1236万,下降428万,幅度35%。
需要注意的是,2023年9月和目前最新成交的是同一套,也就是业主2年割肉35%离场了。
△清河-橡树湾一期89㎡2居室:
2025年10月,高楼层成交价808万
相比于2024年6月,同户型成交价955万,↓147万,-16%
相比于2023年9月,同户型成交价1236万,↓428万,-35%
相比于2022年11月,同户型成交价1086万,↓278万,-26%
相比于2018年8月,同户型成交价850万,↓42万,-5%
橡树湾一期在2025年9月成交了一套125㎡的3居室,成交价1110万。同户型在2023年5月成交价是1765万,下降655万,跌幅38%。
△清河-橡树湾一期125㎡3居室:
2025年9月,高楼层成交价1110万
相比于2024年9月,同户型成交价1388万,↓278万,-20%
相比于2023年5月,同户型成交价1765万,↓655万,-38%
相比于2023年2月,同户型成交价1720万,↓610万,-36%
相比于2019年12月,同户型成交价1158万,↓48万,-4%
橡树湾二期在2025年9月成交了一套89㎡的2居室,成交价802万。同户型在2023年8月成交价是1270万,下降468万,幅度37%。
△清河-橡树湾二期89㎡2居室:
2025年9月,中楼层成交价802万
相比于2025年1月,同户型成交价959万,↓157万,-17%
相比于2023年8月,同户型成交价1270万,↓468万,-37%
相比于2022年8月,同户型成交价1075万,↓273万,-26%
相比于2019年10月,同户型成交价837万,↓35万,-5%
橡树湾四期在2025年8月成交了一套162㎡的3居室,成交价1555万。同户型在2023年9月成交价是2085万,下降530万,幅度26%。
△清河-橡树湾四期162㎡3居室:
2025年8月,中楼层成交价1555万
相比于2024年8月,同户型成交价1706万,↓151万,-9%
相比于2024年5月,同户型成交价1762万,↓207万,-12%
相比于2023年9月,同户型成交价2085万,↓530万,-26%
相比于2018年6月,同户型成交价1550万,基本持平
回龙观最为昌平的热门板块,承载了海淀和朝阳的外溢需求,很多刚需买房人也在这里上车。
但最近回龙观的大量小区已经被打回原形,卖房人疯狂砸盘抛售,导致小区一天一个价,回调速度很快。
龙华园在2025年10月成交了一套61㎡的1居室,成交价162万。同户型在2017年3月成交价是395万,下降233万,幅度59%。
同户型在2012年12月成交价是161万,相差无几,已经价值回归2012年。
△回龙观-龙华园61㎡1居室:
2025年10月,中楼层成交价162万
相比于2022年7月,同户型成交价373万,↓211万,-57%
相比于2019年2月,同户型成交价318万,↓156万,-49%
相比于2017年3月,同户型成交价395万,↓233万,-59%
相比于2012年12月,同户型成交价161万,基本持平
龙博苑二区在2025年10月成交了一套80㎡的2居室,成交价235万。同户型在2022年4月成交价是472万,降价237万,幅度51%。
△回龙观-龙博苑二区80㎡2居室:
2025年10月,2层成交价235万
相比于2024年9月,同户型成交价301万,↓66万,-22%
相比于2022年4月,同户型成交价472万,↓237万,-51%
相比于2018年6月,同户型成交价423万,↓188万,-45%
相比于2013年2月,同户型成交价230万,基本持平
云趣园三区在2025年9月成交了一套95㎡的2居室,成交价272万。同户型在2017年4月成交价是505万,下降233万,跌幅47%。
△回龙观-云趣园三区95㎡2居室:
2025年9月,5层成交价272万
相比于2025年7月,同户型成交价319万,↓47万,-15%
相比于2023年3月,同户型成交价488万,↓216万,-45%
相比于2017年4月,同户型成交价505万,↓233万,-47%
相比于2015年4月,同户型成交价268万,基本持平
龙回苑在2025年9月成交了一套116㎡的3居室,成交价315万。同户型在2022年6月成交价是565万,降价250万,幅度45%。
△回龙观-龙回苑116㎡3居室:
2025年9月,5层成交价315万
相比于2024年9月,同户型成交价441万,↓126万,-29%
相比于2022年6月,同户型成交价565万,↓250万,-45%
相比于2019年6月,同户型成交价485万,↓170万,-35%
相比于2015年8月,同户型成交价323万,基本持平
国风美唐三期在2025年10月成交了一套127㎡的3居室,成交价670万。同户型在2022年6月成交价是1028万,下降358万,幅度35%。
△回龙观-国风美唐三期127㎡3居室:
2025年10月,中楼层成交价670万
相比于2025年8月,同户型成交价735万,↓65万,-9%
相比于2024年12月,同户型成交价833万,↓163万,-20%
相比于2022年6月,同户型成交价1028万,↓358万,-35%
相比于2021年9月,同户型成交价920万,↓250万,-28%
海淀区清河板块地处北五环,毗邻上地、西二旗,是小米、百度等科技公司的聚集地。凭借强大的产业支撑,其二手房一向流通性好,抗跌性强。然而,自市场转冷以来,此前涨幅巨大的清河板块也未能幸免,房价出现了显著回落。
PS,我们手动统计了北京大部分二手房小区的历史成交价,可以找我免费获取!
永泰东里44.89平米的一居室,今年9月20日成交价164万,而同户型在2023年2月28日成交价393万,降了229万,降幅约58.3%。
莱圳家园113平米的三居室,今年10月12日成交价710万,而同户型在2023年9月3日成交价1179万,降了469万,降幅约39.8%。
橡树湾一期90.88平米的两居室,今年10月9日成交价808万,而同户型在2023年9月2日成交价1236万,降了428万,降幅约34.6%。
复查朝阳望京的二手房成交数据,近期成交价较历史高点均出现显著下跌,降幅在38%至43%之间,凸显出当前二手房市场的下行压力。
望京西园一区92.51平米的两居室,今年10月8日成交价374万,而同户型在2023年2月25日成交价653万,降了279万,降幅约42.7%
澳洲康都37.68平米的一居室,今年10月7日成交价260万,而同户型在2022年10月14日成交价423万,降了163万,降幅约38.5%
大西洋新城B区245.28平米的五居室,今年9月30日成交价1030万,而同户型在2017年1月18日成交价1750万,降了720万,降幅约41.1%
承认现实,是乐观的唯一起点。
如果你问一个路人,现在的楼市怎么样?他会翻个白眼,吐出四个字:一潭死水。
数据不会撒谎。全国房价普跌,成交量腰斩再腰斩,土地流拍已成常态,房企暴雷的新闻大家都已麻木。曾经人声鼎沸的售楼处,如今买房人到访售楼处5-6次还不会轻易下单。二手房挂牌量激增,但带看量寥寥,房东们的心态从“待价而沽”到“诚心出售”再到“只要能卖,价格好谈”。
这潭水,不仅死,而且透着寒意。
这寒意,冻僵了地方财政的钱袋子,冻住了无数中产家庭最大的资产,也冻凝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面对这样的景象,都很难不感到悲观。
但是,今天我想说,恰恰是在这“一潭死水”之中,我们才必须,也才能,锻造出真正的乐观。
这种乐观,不是盲目喊涨的“牛刀”,也不是掩耳盗铃的“鸵鸟”。它是一种基于常识、基于规律、基于绝境重生逻辑的清醒认知。
01死水之下,暗流为何几近枯竭?
我们必须先正视这“死水”的成因,才能理解其深度。
1. 信心的“蒸发”:预期的自我实现
楼市本质是“信心市”。过去二十年的上涨,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信仰:房子永远涨,买房是跨越阶层最稳妥的路径。
这个信仰,在2021年达到了顶峰,然后被三道红线、疫情、教培覆灭、互联网裁员等一系列事件彻底击碎。
人们突然发现,“永远涨”是个伪命题。当上涨的预期被打破,下跌的预期便会自我实现。越是观望,价格越跌;价格越跌,越是观望。需求的“暗流”不是消失了,而是被冻结在了“怕买亏”的恐惧里。
2. 现金流的“枯竭”:六个钱包见底了
过去买房,靠的是“六个钱包”和未来三十年的稳定收入预期。现在,钱包瘪了。
实体经济承压,就业市场严峻,收入不确定性大增。当你不知道下个月是否还能准时收到工资时,你敢背上几百万、期限三十年的债务吗?不敢。于是,最主力的刚需和改善客群——中青年群体,他们的购买力被“不确定性”这把锁牢牢锁住,现金流无法转化为楼市的“活水”。
3. 模式的“破产”:高周转神话的终结
开发商那边,则是另一场灾难。习惯了“高负债、高周转、高杠杆”的玩法,在融资端被卡死、销售端被冰封的双重夹击下,轰然倒塌。恒大、碧桂园等巨头的困境,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危机,更是整个旧有房地产开发模式的葬礼。当盖房子的人自己都活不下去了,市场的供给端也陷入了混乱和停滞。
这三股力量交织,共同造就了我们眼前这片巨大的、凝固的“死水”。
02死水之畔,我们为何必须乐观?
承认上述一切,是为了接下来的话更有力量。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在至暗时刻,我们反而要看到那些被忽略的、坚硬的、足以改变趋势的基石。
1. 常识的回归: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更没有只跌不涨的需求
这是最朴素的道理。中国的城市化率尚未见顶,每年仍有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结婚、生子、改善居住,这些是人性最根本的需求,不会因为市场的波动而消失。它们只是被延迟了。
当下的深度调整,正是在以一种极端痛苦的方式,挤掉过去二十多年积累的泡沫、不切实际的预期和落后的商业模式。这就像一场高烧,过程煎熬,但它是身体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一个价格回归价值、杠杆回归理性、产品回归居住本身的市场,才是健康的市场,才是能走得长远的市场。现在的“死水”,是未来“活水”的前提。
2. 政策的“铁拳”正在化为“推手”
我们必须认识到,政策的底层逻辑已经彻底转变。从“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到“防范系统性风险”,再到如今的“全力托底,激活市场”。
限购、限贷几乎全面取消;首付比例降至历史最低;房贷利率进入“3时代”;“以旧换新”等创新模式在各地涌现……你可以批评这些政策“疗效”缓慢,但你不能否认其决心和力度。
政策市有政策市的弊端,但也有其优势:当国家机器真正开动起来为某个领域托底时,它的能量是巨大的。我们正在经历的,是政策从“抑制”到“刺激”的动能转换期,惯性的存在让市场反应滞后,但方向已经无比清晰。
3. 资产的“比烂”逻辑中,房产仍是压舱石
这是一个残酷但真实的视角。在经济下行周期,什么才是安全的资产?
股市?波动剧烈,散户坟场。银行存款?利率一降再降,跑不赢通胀。理财?净值化后,保本已成历史。黄金?价格已在高位,且无现金流。
环顾四周,你会发现,一套核心城市、核心地段、无硬伤的好房子,依然是普通家庭最能够得着、最实体、最能够穿越周期的资产。它或许不再能让你暴富,但在“比烂”的游戏里,它依然是那个最不烂的选择。这个“共识”并未完全破裂,只是在休眠。
03从死水到活水,路在何方?
乐观不是坐等,而是看清路径。未来的活水,将来自三个源头。
1. 分化!分化!分化!
“普涨时代”的终结,意味着“分化时代”的开启。未来的楼市,将不再是同一个舞台。
城市分化: 一线和强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域,凭借其不可替代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医疗配套和人口虹吸能力,将最先企稳回暖,并长期保持韧性。而三四线城市及远郊区,将面临漫长的人口流失和估值回归之路。
产品分化: 随着改善型需求成为主流,品质差的房子将越来越难出手。而拥有好物业、好户型、好环境、绿色科技的健康住宅,将成为硬通货。
未来的机会,不在“哪里都能买”,而在“精准地买对”。
2. 从“开发商”到“好服务”
房地产的商业模式将彻底重塑。开发商靠囤地、高周转赚取暴利的时代一去不返。未来的价值创造者,将是那些能提供好产品、好服务、好运营的企业。
无论是新房的设计建造,还是二手房的交易服务,抑或是存量房的物业管理、租赁运营,谁能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提升居住体验,谁就能赢得下一个时代。市场的竞争,将从“胆量与杠杆”的竞争,回归到“产品与效率”的竞争。这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正途。
3. 信心的重建,始于一次成功的交易
宏观的信心,始于微观的体验。当一个个具体的家庭,因为真实的居住需求(而不是投机),在合理的价格上,买到了心仪的房子,并在此安居乐业时,信心才会一点点回来。
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像冰雪消融。它需要政策的暖风持续地吹,更需要经济大环境的回暖提供根本性的热量。它不会一蹴而就,但每成交一套房,就是一滴活水注入这潭死水。
04做一名清醒的乐观主义者
所以,朋友,请允许我再次强调我的观点:我们承认这是一潭死水,但我们选择乐观。
我们的乐观,建立在常识的磐石上——真实的需求永不灭。
我们的乐观,建立在对政策转向的认知上——托底的力量正在集结。
我们的乐观,建立在对未来图景的预见上——一个分化、理性、回归居住本质的健康市场正在阵痛中分娩。
此刻的我们,正站在一个时代的拐点。过去那个狂飙突进、遍地黄金的楼市已经“死”去,而我们为之哀悼的,或许本就是一个不该存在的幻象。
幻象破灭,真相方能显现。
做一个清醒的乐观主义者吧。不盲目,不恐慌,擦亮眼睛,锻炼你的判断力。在死水之下,为那即将到来的、更加清澈健康的“活水”,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