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星港基地”迎来了一阵轰鸣声,SpaceX的“星舰”火箭再次成功起飞。这是它的第11次全尺寸试飞,飞行过程中,火箭绕地球飞行了半圈,并成功释放了模拟卫星,最后,助推器和飞船本体分别安全着陆在墨西哥湾和印度洋,整个过程持续了大约1小时。
这次试飞有两个值得注意的不同点。首先,马斯克的参与方式有所变化。以前,他通常在任务控制中心监督试飞,而这次他却亲自来到现场观看,表示希望获得更直观的体验。从这点来看,马斯克对这次技术进展充满信心。毕竟,8月的那次试飞成功打破了此前的“爆炸失败”魔咒,这次成功的几率更大,所以他才敢亲自到场。
另一个新亮点是试飞中增加了新的动作。在飞行途经印度洋时,星舰进行了多项机动操作,乍一看并不特别,但实际上这些操作是在为将来实现“返回发射场垂直着陆”进行练习,尤其是针对载人飞船的舱体进行的训练。这表明,SpaceX正在朝着“载人航天”的目标迈进,毕竟,最终目标是将人类送上火星,单纯的无人测试已不再是最终追求。
试飞现场气氛热烈,SpaceX的员工们欢呼鼓舞,评论员丹·胡奥特也兴奋地喊道:“嘿,星舰,欢迎回到地球!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好日子!”不过,这次任务并没有进行部件回收,可能是还未完全准备好,SpaceX希望先稳住飞行和测试环节,再考虑下一步的回收工作。迈得步子不能太大,毕竟过快推进可能会带来风险。
这次试飞受到广泛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与NASA的深度合作。星舰的成功对于NASA在未来十年内实现将宇航员送回月球至关重要。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在社交媒体上也表示,这次试飞是“美国宇航员登陆月球南极的重要突破”。看似NASA作为老牌航天机构应该有其他方案,但其实,星舰的巨大优势在于它的重复使用能力和庞大的尺寸。星舰的主要任务是将宇航员从月球轨道送到月球表面,再送回,这样的任务目前其他火箭无法完成。
实际上,SpaceX和NASA早已有合作基础。比如,利用小型的“猎鹰”火箭为国际空间站输送人员和物资,双方的合作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如今,为了配合星舰,SpaceX还在改造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星舰比“猎鹰”火箭要大得多,所以发射台和燃料储存等基础设施都需要升级,否则下一次试飞可能连发射的空间都不够。
除了与NASA的合作,星舰这次还携带了8颗模拟的“星链”卫星。星链是SpaceX自家的低轨通信卫星群,目前已经有超过4000颗卫星在轨道上飞行,能够为全球提供宽带服务。这次放置的模拟卫星,实际上是在测试星舰是否能够作为“卫星发射平台”。如果成功,这将大幅降低星链卫星的发射成本,商业价值也将大大提升。
有人会问,星舰究竟是SpaceX的“商业帝国梦想”,还是人类的“深空探索梦想”?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马斯克通过星链计划赚取资金来支持航天技术研发,这是商业上的合理逻辑;而最终的目标,仍然是将人类送上火星,这与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相契合。毕竟,航天探索不能仅凭理想,而是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才能一步步实现更远的目标。
这次星舰的成功飞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试飞,更像是在为更远的航程积累力量。从得克萨斯的发射台到印度洋的成功着陆,每一步都在推动人类靠近月球、火星。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或许有一天,我们真的会看到宇航员坐着星舰登陆月球南极,甚至踏上火星的土地。回头看2025年这次试飞,我们就会意识到它在历史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