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央行问卷撕开的真相:5.25 万亿赤字下,我们的钱袋子被谁掏空?
创始人
2025-10-16 14:56:13
0

手里的钱不敢花、想买房的不敢动、开公司的愁现金流,这届普通人的经济体感,早已和光鲜的 GDP增速脱节。

央行的问卷撕开了真相:从房价预期的断崖式下跌,到财政赤字的历史新高,普通人最关心的房价究竟会怎样变化?

市场体感的真实映射:居民与企业的预期困局

央行上半年发的那份居民和企业调查问卷,简直就是当下经济状况的“素颜照”,里面的内容比任何GDP增速都更戳心。这份被不少人调侃为“有史以来最难看”的报告,暴露的可不只是房价预期的冷淡,更是一整个经济循环的连锁反应。

先说说咱们普通人最关心的房价问题。到二季度末,觉得房价会涨的人只占8.9%,跟2018年二季度36.5%的峰值比,简直是断崖式下跌;而认为房价会跌的人有21.7%,从2023年底开始就一直居高不下。

这种预期的转变,其实就是大家对自己钱包的底气不足。最新数据显示,觉得自己收入能增加的人少到了历史最低,现在就业市场上,能保住工作就已经很不错了,谁还敢随便借钱买房?所以上半年居民举债的净增量,创下了2012年以来的最低值,这一点都不意外。

收入和就业的压力,让大家都开始“捂紧钱袋子”,现在居民的储蓄意愿冲到了历史最高点,这种存钱不是为了赚利息,而是怕将来有意外。

就算银行存款利率一降再降,大家还是愿意把钱存起来,毕竟对未来没底的时候,手里有现金才最踏实。可大家都不消费,市场就冷了,企业只能降价卖货,利润越来越薄,最后只能裁员降本,反过来又让就业压力更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通缩螺旋”。

再看看企业这边,日子更不好过。虽然上半年GDP增长了5.3%,但企业主们普遍觉得经济偏冷,认为经济偏热的比例只有0.6%,相当于一百个老板里,还不到一个人对生意有信心。

为啥会这样?因为企业的经营数据实在太难看了:上半年利润一直在收缩,亏损的企业占比突破了30%的历史新高,而且货款回收越来越慢,现金流紧张得厉害。老板手里都没现金,哪有钱招人?不裁员就不错了,这也直接导致了就业市场的紧张。

更让人担心的是长期的人口问题。从2012年开始,财政收支的变化就跟人口增速基本同步,毕竟人既是干活的生产者,也是花钱的消费者,少了人,经济循环就转不起来了。

现在我国的生育率预计还会低于1,这样下去,不仅房地产市场的长期需求会减少,整个经济的增长动力也会越来越弱。日本就是个例子,少子化和人口减少让它的实际房价一直趴在历史低位,就算日元贬值让名义房价涨了点,也改变不了基本面的疲软,这个教训咱们可得重视。

财政账本的深层焦虑:赤字背后的收支失衡

大家的日子不好过,根源其实在财政账本上,上半年的财政数据一出来,不少人都惊到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加起来,赤字高达5.25万亿元,创下了同期历史新高,甚至比美国上半年的赤字还多。这么大的缺口,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集中爆发了。

先看一般公共预算,最大的问题就是税收收不上来,2012年到2018年,税收每年平均能增长近9%,可从2019年到现在,增速直接跌到了0.09%,最近两年更是越收越少,税收不行,主要是企业不行了。现在企业内卷得厉害,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税基自然就小了。

就拿钢铁企业来说,产品价格跌了一半,增值税直接就少收95%。再加上上半年亏损的企业超过三成,企业所得税也跟着缩水,税收收入自然就跟不上了,可财政支出却一直在涨,虽然近六年增速慢了点,但还是比税收增速高,收支缺口只能越来越大。

为了补上这个窟窿,地方只能靠非税收入“救急”,之前少林寺主持上热搜,大家都关注他的生活,却没人注意到少林寺所在地的财政报告。

2022年当地还在说“想尽办法增加非税收入”,到了2023年,非税收入占比已经超过了一半。2024年税收又降了12%,报告里就改成了“盘活资产,找外部资源”,少林寺这波热度,说不定就是地方找外部资源的操作。

可这种方式根本不长久,全国非税收入占比虽然涨到了19.6%的历史高位,但很多地方都是靠虚增国有资产收入来凑数,甚至跨省抢资源,这些乱象早晚会出问题。

基层的民生保障已经开始承压了。有个常住人口才七十多万的地方,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缺口就有1.84亿元,很多小城市和县里,“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钱都不够,因为要养的公职人员太多,刚性支出比财政收入还高。

以前还能靠卖地和借隐性债务撑着,现在房地产不行了,债务也被管得严,这条路彻底走死了,基层财政只能越来越紧张。

政府性基金预算的赤字,主要是因为卖地收入暴跌。上半年土地收入只有2021年同期的41%,是2016年以来最少的,就算政策想帮新房市场,可房企自己都快扛不下去了,根本没能力拿地,土地财政的造血功能基本停了。

再加上之前建的基建项目,每年都要花不少钱维护,两本账的赤字只能靠借债填补。上半年政府显性债务净增了8.34万亿元,比2019年一整年都多,这种“借债过日子”的模式,跟日本上世纪90年代特别像,经济不行了,税收少了,只能靠发债维持,最后只会让企业和居民的压力更大。

破局之路的多维探索:改革与重构的必然选择

面对这么多问题,光靠短期刺激肯定不行,必须得从根上改革,重新调整资产配置的方向。现在看来,有三条路必须走:改革财税体制、转移资产蓄水池、加大民生保障投入,这三条路缺一不可。

财税体制改革是核心。现在我们主要靠间接税,也就是企业交税,这种制度让地方都拼命招商引资,搞税收洼地,结果就是企业内卷更严重,通缩周期变长,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得慢慢转向直接税,同时清理那些不合理的税收优惠,让大家都在公平的环境里竞争。

更重要的是要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让地方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用再靠卖地和非税收入过日子。虽然改革很难,但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能从源头上缓解地方的财政压力,让经济能高质量发展

资产蓄水池的转移也很关键,截至上半年,咱们老百姓的存款已经有163万亿元,折算成美元差不多22万亿,而我国的外汇储备才3.3万亿美元,就算加上银行手里的外币,也差得远。

如果现在放开资本管制,大家都把钱转到国外,后果不堪设想。在国内没什么好的投资渠道的情况下,把股市打造成新的资金蓄水池,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管是A股还是港股,都能吸收一部分居民储蓄,既缓解了汇率压力,又能给企业提供融资,国家适当干预股市,还有最近对国债利息征税,都是为了引导资金流向资本市场,避免大家都把钱存起来或者转到国外。

民生保障的投入是修复信心的基础,虽然每月300元的生育补贴不多,但这说明国家开始重视需求侧的问题了,不再只想着刺激消费,而是真正考虑老百姓的生活压力。

要让大家敢花钱、敢消费,还得在住房、教育、失业保障、养老这些方面多投入,降低大家的生活成本和后顾之忧。

比如严格执行劳动法,虽然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稳定的就业能让大家更有信心消费,形成“企业规范经营-居民收入稳定-消费市场复苏”的良性循环,这比短期增加税收更有意义。

不过咱们也得清醒,经济调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二季度名义GDP只有3.9%,是历史最低,GDP平减指数已经连续9个季度为负,通缩压力还在持续。

房地产没见底,老百姓的债务压力还很大,人口结构也在变差,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解决,对普通人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理性看待市场,合理安排资产,别盲目投资;对政策制定者来说,必须坚持改革,多关注民生,慢慢修复大家的信心,让经济回到健康的轨道。

其实房价的涨跌只是表面现象,背后反映的是财政、企业、居民之间的复杂关系,现在我们面临的困境,是经济转型期必然要经历的阵痛。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认清本质,通过财税改革理顺分配,通过资产重构防范风险,通过民生投入提振信心。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从追求规模到追求质量的转变,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读懂这些变化,才能在不确定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把日子过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时尚逆袭全球:SHEIN供... SHEIN正持续扩大在全球零售市场上的优势,根据GlobalData最新发布的《2025年全球零售市...
中信证券总经理、华夏基金董事长... 来源:新浪证券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市黄浦区世博园区召开。 20...
李谦辞任广发证券副总经理、广发... 广发证券10月15日公告,李谦因个人工作变动原因,申请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辞职后,李谦将不在广发证...
购房收据丢失登报费用 购房收据丢失登报的费用通常在80元到200元之间,具体取决于您选择的报纸类型、版面大小以及所在地区。...
三星等韩企巨头据报将访美 助力... 来源:格隆汇APP 格隆汇10月15日|韩国高官将于10月16日启程前往华盛顿,与美方进行关税后续咨...
台积电2025年Q3营收新台币... 【CNMO科技消息】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10月16日公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报...
信了小作文?顶级游资章盟主7亿... 财联社10月16日讯(记者 闫军)虚假“小作文”拉涨停个股,公司辟谣后再打回原形。股市虚假“小作文”...
新股前瞻|印象大红袍再闯港交所... 在首次递表失效九个月后,武夷山文旅旗舰再度叩响港交所大门。10月14日,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更新招...
王健林被起诉!身家一年缩水82... 10月15日,据工商资料显示,近日,法院公开海南万骏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起诉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
贵州茅台:10月15日融券卖出... 证券之星消息,10月15日,贵州茅台(600519)融资买入6.62亿元,融资偿还9.87亿元,融资...
张超:郑州高新区将持续打造一流... 【大河财立方 见习记者 郑棋文 文 马腾飞 摄影】10月16日,郑州市并购重组大会暨资本力量1+6年...
重赏!沙特成功晋级2026世界... 北京时间10月16日消息,据沙特媒体beIN SPORTS报道,在成功晋级2026美加墨世界杯之后,...
万亿基金公司,迎来新董事长! 16日,博时基金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因工作安排原因,江向阳离任公司董事长。董事长一职由公司总经...
首次以“制造美学之城”组团亮相... 10月15日,第138届广交会在广州开幕。作为国际制造名城,东莞企业一直是广交会的好朋友。本届展会,...
四川上市公司首份2025年三季... 10月到来,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进入披露期。 10月15日晚间,四川首份2025年三季报出炉,秦川物...
原创 央... 手里的钱不敢花、想买房的不敢动、开公司的愁现金流,这届普通人的经济体感,早已和光鲜的 GDP增速脱节...
“每个月攒一颗小金饰”,00后...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李明会 见习记者 林佳茹 北京报道 10月15日,伦敦...
博时基金迎来新掌门:张东正式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博时基金官宣“换帅”。 10月16日,博时基金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江向阳因...
安集科技:10月15日融资买入... 证券之星消息,10月15日,安集科技(688019)融资买入3916.25万元,融资偿还6623.4...
科美诊断:10月15日融资买入... 证券之星消息,10月15日,科美诊断(688468)融资买入521.98万元,融资偿还435.6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