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的钱不敢花、想买房的不敢动、开公司的愁现金流,这届普通人的经济体感,早已和光鲜的 GDP增速脱节。
央行的问卷撕开了真相:从房价预期的断崖式下跌,到财政赤字的历史新高,普通人最关心的房价究竟会怎样变化?
市场体感的真实映射:居民与企业的预期困局
央行上半年发的那份居民和企业调查问卷,简直就是当下经济状况的“素颜照”,里面的内容比任何GDP增速都更戳心。这份被不少人调侃为“有史以来最难看”的报告,暴露的可不只是房价预期的冷淡,更是一整个经济循环的连锁反应。
先说说咱们普通人最关心的房价问题。到二季度末,觉得房价会涨的人只占8.9%,跟2018年二季度36.5%的峰值比,简直是断崖式下跌;而认为房价会跌的人有21.7%,从2023年底开始就一直居高不下。
这种预期的转变,其实就是大家对自己钱包的底气不足。最新数据显示,觉得自己收入能增加的人少到了历史最低,现在就业市场上,能保住工作就已经很不错了,谁还敢随便借钱买房?所以上半年居民举债的净增量,创下了2012年以来的最低值,这一点都不意外。
收入和就业的压力,让大家都开始“捂紧钱袋子”,现在居民的储蓄意愿冲到了历史最高点,这种存钱不是为了赚利息,而是怕将来有意外。
就算银行存款利率一降再降,大家还是愿意把钱存起来,毕竟对未来没底的时候,手里有现金才最踏实。可大家都不消费,市场就冷了,企业只能降价卖货,利润越来越薄,最后只能裁员降本,反过来又让就业压力更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通缩螺旋”。
再看看企业这边,日子更不好过。虽然上半年GDP增长了5.3%,但企业主们普遍觉得经济偏冷,认为经济偏热的比例只有0.6%,相当于一百个老板里,还不到一个人对生意有信心。
为啥会这样?因为企业的经营数据实在太难看了:上半年利润一直在收缩,亏损的企业占比突破了30%的历史新高,而且货款回收越来越慢,现金流紧张得厉害。老板手里都没现金,哪有钱招人?不裁员就不错了,这也直接导致了就业市场的紧张。
更让人担心的是长期的人口问题。从2012年开始,财政收支的变化就跟人口增速基本同步,毕竟人既是干活的生产者,也是花钱的消费者,少了人,经济循环就转不起来了。
现在我国的生育率预计还会低于1,这样下去,不仅房地产市场的长期需求会减少,整个经济的增长动力也会越来越弱。日本就是个例子,少子化和人口减少让它的实际房价一直趴在历史低位,就算日元贬值让名义房价涨了点,也改变不了基本面的疲软,这个教训咱们可得重视。
财政账本的深层焦虑:赤字背后的收支失衡
大家的日子不好过,根源其实在财政账本上,上半年的财政数据一出来,不少人都惊到了: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加起来,赤字高达5.25万亿元,创下了同期历史新高,甚至比美国上半年的赤字还多。这么大的缺口,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集中爆发了。
先看一般公共预算,最大的问题就是税收收不上来,2012年到2018年,税收每年平均能增长近9%,可从2019年到现在,增速直接跌到了0.09%,最近两年更是越收越少,税收不行,主要是企业不行了。现在企业内卷得厉害,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税基自然就小了。
就拿钢铁企业来说,产品价格跌了一半,增值税直接就少收95%。再加上上半年亏损的企业超过三成,企业所得税也跟着缩水,税收收入自然就跟不上了,可财政支出却一直在涨,虽然近六年增速慢了点,但还是比税收增速高,收支缺口只能越来越大。
为了补上这个窟窿,地方只能靠非税收入“救急”,之前少林寺主持上热搜,大家都关注他的生活,却没人注意到少林寺所在地的财政报告。
2022年当地还在说“想尽办法增加非税收入”,到了2023年,非税收入占比已经超过了一半。2024年税收又降了12%,报告里就改成了“盘活资产,找外部资源”,少林寺这波热度,说不定就是地方找外部资源的操作。
可这种方式根本不长久,全国非税收入占比虽然涨到了19.6%的历史高位,但很多地方都是靠虚增国有资产收入来凑数,甚至跨省抢资源,这些乱象早晚会出问题。
基层的民生保障已经开始承压了。有个常住人口才七十多万的地方,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缺口就有1.84亿元,很多小城市和县里,“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钱都不够,因为要养的公职人员太多,刚性支出比财政收入还高。
以前还能靠卖地和借隐性债务撑着,现在房地产不行了,债务也被管得严,这条路彻底走死了,基层财政只能越来越紧张。
政府性基金预算的赤字,主要是因为卖地收入暴跌。上半年土地收入只有2021年同期的41%,是2016年以来最少的,就算政策想帮新房市场,可房企自己都快扛不下去了,根本没能力拿地,土地财政的造血功能基本停了。
再加上之前建的基建项目,每年都要花不少钱维护,两本账的赤字只能靠借债填补。上半年政府显性债务净增了8.34万亿元,比2019年一整年都多,这种“借债过日子”的模式,跟日本上世纪90年代特别像,经济不行了,税收少了,只能靠发债维持,最后只会让企业和居民的压力更大。
破局之路的多维探索:改革与重构的必然选择
面对这么多问题,光靠短期刺激肯定不行,必须得从根上改革,重新调整资产配置的方向。现在看来,有三条路必须走:改革财税体制、转移资产蓄水池、加大民生保障投入,这三条路缺一不可。
财税体制改革是核心。现在我们主要靠间接税,也就是企业交税,这种制度让地方都拼命招商引资,搞税收洼地,结果就是企业内卷更严重,通缩周期变长,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得慢慢转向直接税,同时清理那些不合理的税收优惠,让大家都在公平的环境里竞争。
更重要的是要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让地方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用再靠卖地和非税收入过日子。虽然改革很难,但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能从源头上缓解地方的财政压力,让经济能高质量发展。
资产蓄水池的转移也很关键,截至上半年,咱们老百姓的存款已经有163万亿元,折算成美元差不多22万亿,而我国的外汇储备才3.3万亿美元,就算加上银行手里的外币,也差得远。
如果现在放开资本管制,大家都把钱转到国外,后果不堪设想。在国内没什么好的投资渠道的情况下,把股市打造成新的资金蓄水池,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管是A股还是港股,都能吸收一部分居民储蓄,既缓解了汇率压力,又能给企业提供融资,国家适当干预股市,还有最近对国债利息征税,都是为了引导资金流向资本市场,避免大家都把钱存起来或者转到国外。
民生保障的投入是修复信心的基础,虽然每月300元的生育补贴不多,但这说明国家开始重视需求侧的问题了,不再只想着刺激消费,而是真正考虑老百姓的生活压力。
要让大家敢花钱、敢消费,还得在住房、教育、失业保障、养老这些方面多投入,降低大家的生活成本和后顾之忧。
比如严格执行劳动法,虽然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稳定的就业能让大家更有信心消费,形成“企业规范经营-居民收入稳定-消费市场复苏”的良性循环,这比短期增加税收更有意义。
不过咱们也得清醒,经济调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二季度名义GDP只有3.9%,是历史最低,GDP平减指数已经连续9个季度为负,通缩压力还在持续。
房地产没见底,老百姓的债务压力还很大,人口结构也在变差,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解决,对普通人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理性看待市场,合理安排资产,别盲目投资;对政策制定者来说,必须坚持改革,多关注民生,慢慢修复大家的信心,让经济回到健康的轨道。
其实房价的涨跌只是表面现象,背后反映的是财政、企业、居民之间的复杂关系,现在我们面临的困境,是经济转型期必然要经历的阵痛。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认清本质,通过财税改革理顺分配,通过资产重构防范风险,通过民生投入提振信心。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从追求规模到追求质量的转变,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读懂这些变化,才能在不确定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把日子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