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2025年最滚烫的五个字。
中秋国庆假期前,在卤味巨头绝味食品,AI Agent(智能体)组和人工组开启了一场“红蓝军”PK卖卤味的销售比赛,结果AI组的业绩是人工组的3倍多。这意味着在贴近“人间烟火”行业里,复杂的全国性营销活动不再需要数周的跨部门会议和策划。如今,运营人员只需向AI智能体下达指令。
这一场景,是中国经济肌体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缩影。当传统增长动力面临挑战时,人工智能正从“未来技术”以惊人的速度转化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突破7000亿元人民币,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是整体经济整长的四倍以上。尽管放在中国看,在庞大的GDP中占比尚不足1%,但动能已经超速。作为“体量小、动能强”的种子选手,AI正成为观察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窗口。
把算力修成“高速公路”
夯实“底层基础设施”的云计算竞赛
9月《人工智能+》行动的正式发布,将AI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这标志着AI 已被视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结构深层转型的战略工具,其目标不再是孤立发展技术,而是将其作为由代码和算力驱动的渗透剂,来激活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经济肌体的潜能。
在近期举行的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外界也得以一窥在这场自上而下的结构性变革中,中国AI经济布局的“组合拳”。其核心可概括为“AI新三件”——即坚实的底层基础设施、AI催生的新兴产业赛道以及AI对传统产业的深度改造。
这场由千万产业客户验证的“AI+”实践,正在中国零售、金融、出行等多个万亿级市场中,上演一场效率与增长的重塑。
任何一场工业革命都需要坚实的基础设施。在AI时代,这个基础设施不再是传统的钢铁或水泥,而是由云计算、大模型和算力构成的数字“新基建”。
从甲骨文到腾讯,全球的科技公司正在这一领域展开激烈竞赛。在中国,腾讯、阿里、华为等云厂商正在升级其云服务,为AI的运行提供稳定、弹性的环境。这一领域的竞争焦点已从单纯的计算速度,转向效率与成本的“精打细算”。
首先是国产大模型的迭代。模型的性能直接决定了AI应用的深度。领先的企业不仅需要自研具备通用能力的基座模型(如腾讯混元),更要提供能够私有化部署和定制化训练的行业模型。
多模型战略已成为行业共识。腾讯的实践显示,其“混元+开源模型”的多模型解决方案,已在30多个行业广泛落地,推进了AI的规模化商业应用。这不仅解决了大型企业对数据安全和业务特异性的高要求,也是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一步。
其次是算力的优化和供给。腾讯集团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就在会上表示,作为云计算厂商,在AI+的大背景下首先应构建更庞大、充裕的算力支持,那就是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会惠及到千行百业。
随着大模型推理调用日益频繁和并发量高企,对AI底座的要求水涨船高。腾讯云在基础设施Infra层面更是以一个整体视角来建设,基于在云计算、分布式存储、高性能网络等方面的深厚积累,来确保软硬件的协同,让算力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这种整体协同的优势体现在加速模块上。
例如,同程旅行推出的AI旅行规划服务智能体DeepTrip,依托腾讯云的算力支持,接入腾讯deepseek资源承载支撑了暑假期间用户活跃度提升3倍,不仅实现了从“AI推荐”到“AI决策执行+预订执行”的跨越,还提供了17种语言支持,极大地便利了海内外游客的出行。
AI在旅游的创新场景所带来的搜索趋势的改变,解决了以往解决不了的个性化需求和复杂的跨文化服务问题,将用户的决策到预定成本从天级别降低到“1小时内”,解决去哪玩,怎么去,玩什么,住哪里的全决策链的串联。
此外,在物流领域,腾讯云为货拉拉构建了“货运无忧大模型”,通过GPU集群与弹性算力调度,支撑了海量算力需求,同时帮助货拉拉重建大数据平台,实现了整体降本30%。在金融领域,中国银行基于腾讯云TI平台和TBDS构建的“分析师工作台”,已服务近4000名分析师,产生了3000多个AI模型,直接助力反欺诈、客户流失预警等业务的智能化。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 底层算力的稳定性和大模型能力的国产化,是中国AI战略的锚点。这不仅关系到技术自主,更决定了AI应用在全国范围内的渗透速度和经济效益。
AI催生“新产业赛道”
把“黑科技”干成全球“大买卖”
除了强化底层,AI的生成能力正在直接创造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赛道,极大地降低了创意和生产的门槛。
这些新兴产业具有高增长性、高附加值和轻资产化的特征,它们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3D打印行业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人工智能正在将3D打印技术推向大规模应用的临界点。重点在于降低专业门槛,将复杂的设计和建模工作自动化。
位于深圳的全球领先的消费级3D打印品牌拓竹科技(Bambu Lab) ,其旗下的全球最活跃3D模型平台Maker World全面接入了腾讯混元3D生成模型。过去,创建高质量的3D模型需要专业软件和高昂的学习成本,这限制了大众用户的参与。如今,入门级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文字或图片输入,AI就能快速生成高质量、可直接打印的3D模型。
该模型凭借业界首创的稀疏3D原生架构,实现了超高清3D生成,模型的几何分辨率达1024³级,纹理材质贴图分辨率达4k。这极大地简化了建模流程,设计周期大幅缩短。此举预计每月将产生超过10万次的模型调用,标志着消费级3D打印行业进入“AI生成”时代。
另一家行业领创者创想三维也接入了腾讯混元大模型,旗下的AI建模平台MakeNow同样实现了技术升级,加速了消费级3D创作生态的演进。它不仅为全球创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体验,更催生了一个由AI驱动的、更加活跃和繁荣的数字内容生态。
“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都是制造商”正成为现实。
更懂中国企业的AI大模型在跨文化理解、内容生成和本地化方面的能力,正在为中国企业打开全球市场。类似的创新也在文化出海、游戏开发等领域上演,AI正成为孵化新物种、开拓新市场的关键变量。
传统产业发新芽
嫁接落地场景很丰满
占据经济总量主体的传统产业而言,AI并非替代者,更“不是狼,来了就吃人”。各行各业来最怕的是“技术很丰满,场景很骨感”。而AI却恰好是犁,只有翻了地,才能种新庄稼。传统产业是AI渗透最深、影响就业与产出最广的领域,其目标就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本回报率下降的压力。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人工智能为传统产业插上腾飞翅膀。腾讯云连续五年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双跨”平台代表着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最高水平,是从全国遴选出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有力支撑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在汽车制造业,广汽集团与腾讯的合作已从智能座舱延伸至自动驾驶和全球化业务。双方共建的“端云一体”自动驾驶轻地图解决方案,正提升车辆的智能化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出海方面,腾讯云将中国成熟的数字生态和云服务快速复制到海外市场,为“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提供了强力的数字底座。
借助腾讯云的全球基础设施,广汽仅用3个月便完成了泰国车联网的量产部署,大大加快了其出海步伐。而在汽车内部,麦当劳与腾讯合作的AI点餐系统,让车主可以通过语音在驾驶途中完成点餐和支付,这不仅是场景创新,更是对线下零售与智能出行空间的深度整合。——在交通物流领域,AI Agent已渗透到复杂的跨国、跨行业协作场景中。DHL(中外运敦豪) 在国际快递客服中引入大模型,通过智能体开发平台的动态场景工作流,实现了零代码配置,使得AI回答更精准(消息匹配率提升至97%),机器人解决率提升至74%。
——在金融服务业,效率提升同样显著。华兴银行通过引入AI信贷尽调助手,将一份复杂的授信报告撰写周期从过去的7-10天压缩至1天,人工审核采纳率高达93%。东吴人寿升级了核心理赔流程,基于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实现了单证审核和理赔决策的智能化。原本小时级的人工处理任务,现在可分钟级完成,理赔周期压缩至1-3天,整体人工工作量减少80%以上。
——在医疗健康领域,北京协和医院利用AI大模型打造智能问答服务,并将其串联起患者的全周期管理。迈瑞医疗与腾讯合作研发的重症大模型,能在5秒内整合分析患者病情,为ICU医生提供决策辅助,目前已在多家顶尖医院临床应用。
从搭建坚实的云计算平台到催生3D打印、文化出海等高附加值新产业,再到对智能制造、零售金融、公共服务等传统领域的赋能改造,“AI新三件”揭示了一个趋势:AI不再是锦上添花的工具,而是重塑业务核心流程并创造新增长曲线的生产力。
“AI新三件”正在为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发展中装上新的引擎。
文、图 | 记者 王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