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被马斯克亲自签下的 AI 天才,最后却成了他最头疼的人。
马斯克或许早已经习惯了巨头之间的竞争,但他大概没想到,这次让他焦头烂额的,不是 OpenAI 的下一代模型,也不是微软的市场攻势,而是一个 29 岁的中国工程师,李雪晨。
李雪晨的职业履历堪称 “精英模板”。
公开资料显示,他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随后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人工智能方向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专注于大语言模型(LLM)训练优化与多模态交互技术研究。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NeurIPS、ICML 等国际顶级 AI 会议发表 6 篇论文,其中关于 “低功耗大模型训练框架” 的研究成果被业内视为降低 AI 研发成本的关键突破之一。
2022 年博士毕业后,李雪晨同时收到谷歌 DeepMind、OpenAI 及马斯克旗下 X.AI 的 Offer,最终选择加入 X.AI,核心原因是马斯克承诺让他主导 “通用人工智能(AGI)安全控制模块” 的研发,这一岗位直接向马斯克本人汇报,足见信任程度。
在 X.AI 的两年间,李雪晨快速晋升为核心技术团队负责人,带领 12 人小组推进关键项目。
据 X.AI 内部员工透露,李雪晨主导研发的 “AI 伦理边界防御系统”,成功解决了大模型在极端指令下的输出失控问题,该技术被应用于 X.AI 首款产品 Grok 的 1.5 版本中,使产品在安全合规性测试中得分超过 OpenAI 的 GPT-4,成为马斯克在公开场合多次夸赞的 “明星成果”。
2024 年,马斯克还特意将李雪晨纳入 “特斯拉 - X.AI 技术协同小组”,允许其接触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FSD)与 AI 大模型的融合数据,这一权限在 X.AI 仅有 3 人拥有,可见其 “爱将” 地位。
李雪晨的叛变行为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长期策划。根据 X.AI 提交给美国加州北区联邦法院的诉讼文件,李雪晨在 2025 年 3 月至 5 月期间,利用职务之便,通过加密 U 盘、私人云存储及虚拟专用网络(VPN)等多种方式,分 17 次从公司服务器拷贝机密数据。
这些数据涵盖核心领域,Grok 2.0 大模型的训练参数与底层算法代码,其中包括能将训练周期缩短 40% 的 “分布式训练调度协议”。
二是特斯拉 FSD 与 Grok 模型的交互接口设计方案,该方案是马斯克计划 “让汽车拥有 AI 对话与决策能力” 的核心技术基础;三是 X.AI 未来 3 年的技术路线图,包含 AGI 安全控制模块的迭代计划与关键性能指标。
诉讼文件详细披露了关键时间节点,2025 年 5 月 18 日深夜,李雪晨以 “加班调试系统” 为由进入 X.AI 旧金山总部数据中心,使用管理员权限绕过三重安全验证,将最后一批约 87GB 的压缩数据拷贝至加密硬盘。
5 月 20 日,他以 “家人病重需回国照料” 为由向 X.AI 提交辞职申请,次日便从旧金山国际机场飞往阿联酋迪拜,随后转机前往中国,全程未向公司交接任何工作文档。
5 月 23 日,X.AI 数据安全部门在例行审计中发现异常数据访问记录,通过服务器日志追踪到李雪晨的操作轨迹,此时他已抵达中国并与字节跳动旗下 AI 部门取得联系。
字节跳动正是马斯克口中的 “死对头”,其研发的 “豆包” 大模型在 2024 年全球 AI 市场份额中排名第三,与 X.AI 存在直接竞争关系。
更引发 X.AI 警惕的是,李雪晨在离职前曾以 “优化数据备份流程” 为由,申请将部分核心代码备份至私人邮箱,当时其直属上级基于对他的信任未加阻拦,这一操作成为机密泄露的重要突破口。
X.AI 的网络安全顾问在法庭证词中表示,李雪晨使用的加密算法为军用级 AES-256,且每次数据传输都通过不同国家的代理服务器跳转,可见其具备专业的反侦察能力,叛变计划至少提前 3 个月开始筹备。
李雪晨抵达中国后,很快与字节跳动 AI 实验室展开合作。尽管双方均未公开承认合作关系,但多方信息显示,2025 年 6 月 10 日,李雪晨以 “特邀技术专家” 身份出现在字节跳动北京总部的内部会议上,会议主题为 “大模型训练效率优化与安全控制”,与他在 X.AI 的研究方向高度吻合。
此外,字节跳动在 6 月中旬突然加快 “豆包” 大模型 3.0 版本的测试进度,有参与测试的用户反馈,新版本在 “低功耗运行” 与 “多模态交互响应速度” 上有显著提升,这两项改进恰好与李雪晨在 X.AI 主导的技术方向一致,引发外界对 “技术挪用” 的质疑。
面对 X.AI 的指控与媒体追问,字节跳动始终保持沉默。其官方发言人在 6 月 25 日的记者会上仅表示 “字节跳动始终坚持合法合规的技术研发,从未获取或使用任何第三方的商业机密”,未直接回应是否与李雪晨合作。
而李雪晨本人则通过律师发表声明,称 “在 X.AI 工作期间所获技术成果均属于个人研究范畴,不存在‘盗窃机密’的行为”,同时否认向字节跳动提供任何来自 X.AI 的数据,这一说法与 X.AI 提交的服务器日志、数据拷贝记录等证据形成直接矛盾。
事件很快在全球 AI 行业引发震动。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在社交媒体上表示 “技术人才流动应建立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任何形式的机密泄露都会破坏行业信任”。
谷歌 DeepMind 则紧急审查了近 3 年离职员工的工作记录,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更关键的是,美国科技行业对中国 AI 企业的警惕性大幅提升,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向美国商务部提交报告,建议加强对 AI 技术人才流动的监管,尤其限制掌握核心技术的外籍员工离职后前往 “竞争国家” 工作,这一建议已被纳入美国政府 “2025 年 AI 安全战略” 的讨论议程。
面对核心技术泄露与 “爱将” 背叛,马斯克在 2025 年 6 月 18 日召开的 X.AI 全球员工大会上,宣布对李雪晨实施 “全球技术行业封杀令”,这一决定被视为马斯克创业以来对个人最严厉的惩罚措施。
X.AI 已在全球 12 个国家和地区对李雪晨提起诉讼,指控其侵犯商业秘密,要求法院判决李雪晨不得从事任何与 AI 大模型相关的工作,并赔偿经济损失 1.2 亿美元。
马斯克通过特斯拉、X.AI、SpaceX 等旗下企业的行业影响力,联合微软、亚马逊、Meta 等科技巨头,建立 “AI 技术人才诚信黑名单”,将李雪晨列入其中,所有成员企业不得雇佣李雪晨或与他开展任何形式的技术合作。
除此之外,X.AI 已对李雪晨参与研发的所有系统进行漏洞修复,更换核心算法的加密协议,并终止与李雪晨相关的所有技术授权,防止其利用原有权限继续获取数据,X.AI 在官方网站开设 “机密泄露事件专栏”,定期公布诉讼进展与证据细节,向全球 AI 企业警示与李雪晨合作的法律风险。
据业内消息,原本计划与李雪晨合作开展 “AI 医疗影像分析” 项目的三家中国科技公司,在 6 月下旬相继终止合作,李雪晨名下的 3 项与 AI 相关的专利申请,被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暂停审查,理由是 “存在知识产权争议”。
甚至有国际学术期刊撤回了李雪晨在 2024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因其研究数据被质疑与 X.AI 的内部实验数据高度相似。
马斯克的 “封杀令” 引发关于 “技术人才流动边界” 的广泛讨论。支持方认为,这一举措能有效遏制商业机密泄露,保护企业研发投入;反对方则指出,“全球封杀” 可能侵犯人才的职业发展权利,加剧 AI 行业的 “技术壁垒” 与 “阵营对立”。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发表评论称,“人才流动是推动 AI 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但必须以尊重知识产权为前提,建议建立跨国界的 AI 技术伦理与法律协调机制,避免类似纠纷升级为行业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