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之争的来龙去脉:从经学矛盾到文化冲突 今古文之争的核心,其实是两汉时期经学体系中隐藏的一个系统性矛盾。这个矛盾在西汉就已存在,但在清朝之前并未被彻底揭露。直到清代学者专注于考据研究,才让这一问题浮出水面。晚清学者廖平是第一个系统总结这一矛盾的人,并试图给出解释。可惜的是,他不仅没能成功解释清楚,反而因为揭露矛盾而引发混乱,成为经学体系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廖平最早用“今文”和“古文”来概括这一矛盾,并进一步提出一个阴谋论式的解释:他认为王莽篡汉时,为了给自己的统治寻找合法性,指使刘歆伪造了古文五经。基于这一观点,廖平写了一本小书《今古学考》,并拿给康有为看。没想到,康有为偷偷将书中的内容扩充,写成《新学伪经考》,并于1891年出版。三年后,甲午战争爆发,中国的惨败与康有为的“五经伪造说”相互影响,导致传统学术对五经的信仰彻底崩塌。
这件事还引发了一场学术纠纷。康有为因扩写廖平的理论而名声大噪,成为当时的“学术网红”,这让廖平十分不满,指责他抄袭。但康有为脸皮极厚,始终对借鉴廖平一事闭口不提。 后来,廖平的学生蒙文通继承师业,继续探索经学矛盾的根源,并提出了一个极具创见的理论——“中国文化三系说”。他认为,经学矛盾的根源在于中国文化原本由三个不同的体系构成,不同文化体系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自然不同。不过,他的划分方式略显简单,将中国文明归为三个文化集团的融合:东方的儒家文化、北方的法家文化和南方的道家文化。 蒙文通的理论虽然有些粗糙,但意义重大。他首次将经学矛盾转化为文化冲突问题,为理解诸子百家的分歧提供了新视角。此外,他的“多元文化融合说”在现代考古学中得到了部分验证。如今,考古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文明是“多元一体”的,由多个文化体系融合而成。因此,蒙文通的研究不仅连接了传统经学和现代考古学,还让今古文问题成为一个考古学课题。 今古文问题的本质,其实是两汉经学中存在的系统性矛盾。尽管现代考古学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这一矛盾的真正根源仍未完全解决。要复兴中国文化,就必须先复兴经学,而复兴经学的前提,就是找出矛盾的根源,并确定哪一方的记载更可信。 有趣的是,在清朝考据学兴起之前,甚至在廖平之前,今古文问题并不明显。西汉时期,经学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师法”和“家法”之争上。所谓“师法”,是指西汉初年五经尚未完全成书,许多内容仍靠口耳相传,师承越久远,知识就越权威。相反,没有师承的学说则不可信。 传统观点认为,五经未成书是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但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当时五经尚未完全文字化,且汉字本身还不够成熟。直到西汉末期,五经的文字化工作才基本完成,朝廷开始设立图书馆,并委派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典籍。 随着书籍增多,判断知识权威的标准从师承”转向“文献证据”,考据学由此诞生。然而,由于不同师门和家法对经典的解读差异巨大,经学内部矛盾重重。东汉时期,郑玄等人试图调和这些矛盾,但只是表面上的统一,问题并未真正解决。 到了魏晋至唐朝,佛教盛行,儒家经学地位下降,无人深究其深层矛盾。宋明时期,理学兴起,学者更关注“四书”而非“五经”,经学矛盾再次被忽视。直到清朝,学者为反对理学的空谈,决定回归汉学,专注于考据研究,结果意外揭露了经学的系统性矛盾。 廖平首次用“今古文”解释这一矛盾,而蒙文通则进一步将其归因于文化冲突。如今,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为这些矛盾可能还受到当时西方文化的影响,使今古文问题不仅是经学问题,更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课题。 今古文之争的深层意义,在于揭示传统经学中可能混入了“伪学”,而今天的任务就是辨伪存真,恢复经学的本来面貌。这不是简单的学术争论,而是关乎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