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全球金融科技的未来
报告共计:57页
全球金融科技的未来:从快速扩张到可持续增长核心总结
《全球金融科技的未来:从快速扩张到可持续增长》(2025年第二版)由世界经济论坛与剑桥替代金融中心联合发布,基于240家金融科技公司(覆盖6大业务领域、6大区域)的调研数据,系统分析全球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现状、核心驱动因素及未来趋势,核心内容如下:
行业整体进入“稳健增长”新阶段,市场表现呈现“量稳质升”特征。2022-2023年,全球金融科技客户增长率为37%,虽较2020-2021年的55%有所回落(反映后疫情时代市场正常化),但收入与利润增长保持强劲——收入增速40%、利润增速39%,显示行业从“用户扩张”转向“价值深化”。区域表现分化:拉丁美洲(LAC)以46%的收入增速领跑,亚太(APAC)、中东及北非(MENA)紧随其后(44%、43%);细分领域中,数字银行与储蓄(收入增速67%、利润增速59%)、数字支付(客户增速40%+)表现突出,而数字融资(收入增速18%)、保险科技(客户增速28%)增长相对平缓。
金融包容性成为核心价值主张, underserved(服务不足)群体贡献显著。调研显示,金融科技公司客户中,中小微企业(MSMEs)占比57%、低收入群体占47%、女性占41%,且这些群体在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EMDEs)的收入贡献更突出——低收入群体收入占比48%(发达经济体为36%)、农村/偏远地区群体占38%(发达经济体为33%)。从服务机制看,企业通过多渠道触达下沉市场:43%依赖代理网络,42%提供本地语言服务,31%开展金融素养培训,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SSA)企业最依赖传统与数字结合的方式(如40%用短信获客)。
partnerships(合作)与 regulatory(监管)环境优化成为关键增长支撑。84%的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主要形式为API集成(52%)、技术合作(41%)及资金协议(36%),核心动机是获取技术基础设施(48%)、提升公信力(34%)。监管层面,62%的企业认为当前监管环境适配业务需求,35%认可监管思路的清晰度;电子身份验证(eKYC)、快速零售支付系统被评为最有效的支持机制(分别有50%、46%企业认为其有效)。不过,部分区域仍面临挑战:LAC有20%企业认为监管过度 restrictive(限制性),SSA则受限于监管机构能力不足。
AI全面渗透业务全流程,同时面临成本与风险挑战。80%的金融科技公司已落地或计划落地AI,应用集中于客户服务(37%已实施)、流程自动化(34%已实施)及风险管理(32%已实施)。AI对业务的正向影响显著:83%企业改善客户体验,75%实现成本降低,74%提升盈利能力,其中数字银行与储蓄领域成效最突出(92%改善客户体验)。但痛点同样明显:87%企业认为AI部署与维护成本高,77%担忧监管不确定性,数据安全(84%视为中高风险)、AI深度伪造(83%视为中高风险)是主要风险点。
未来五年聚焦三大方向,行业向“协同整合”演进。企业将AI(74%视为最相关议题)、区域互操作性(53%)、开放银行/开放金融(49%)列为核心发展方向。具体路径包括:技术端深化AI在个性化服务、跨境交易中的应用;基础设施端推进统一电子身份(eKYC)、跨境支付系统建设;生态端加强与传统机构的深度协作,推动金融服务嵌入更多场景(如嵌入式金融)。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市场需求更明确——EMDEs企业对“集成式反洗钱平台”“本地化数字身份系统”的需求优先级高于发达经济体,反映其对基础金融设施的迫切需求。
整体来看,全球金融科技已从“颠覆式创新”进入“系统性整合”阶段,通过技术赋能、生态合作与监管协同,逐步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未来将在提升金融可及性、优化服务效率方面发挥更核心作用。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