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博泰车联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2889.HK,下称“博泰车联”)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开盘价为135港元,盘中一度上涨49.47%,市值突破200亿港元。
作为智能座舱龙头企业,“博泰车联”这一资本市场的关键一跃,将铸就“港股智能座舱第一股”。这一里程碑事件的背后,是博泰车联持续高增长的经营韧性。2025年前5个月,博泰车联营收同比增长34.4%,延续了2022—2024年营收从12.18亿元增至 25.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4.9%的强劲态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博泰车联的上市并非单一企业的资本化突围,而是汽车电子领域“硬软协同+ AI”技术模式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的标志性信号。
从行业维度看,双重赛道变革正形成共振。一方面,中国智能座舱行业已从“硬件堆砌”进入“效率竞争”新阶段,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4-2029年行业规模复合增长率将达18.4%,域控制器作为核心载体,其硬软协同能力成为竞争关键。
另一方面,具身智能浪潮下,博泰车联的车规级智能座舱技术内核与机器人“控制+交互”需求契合,其“域控制器硬件+擎感大模型软件+AI算力平台”体系,既破解了智能座舱迭代难题,也是机器人赛道的技术转换器,助汽车电子企业突破单一赛道天花板。
拆解智能座舱龙头的技术护城河
作为智能座舱的“中枢系统”,域控制器是博泰车联硬软协同体系的核心载体,博泰车联的域控产品也实现了“量质双升”。从规模看,2024年博泰域控制器收入达19.59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从2022年的55.4% 提升至76.6%,近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0.5%,远超行业35%的平均增速;
按出货量计算,其2024年域控制器市占率达7.3%,稳居国内行业第三,累计出货量突破 300万台,形成了显著的规模效应。而在高端市场,博泰车联在上游与芯片巨头深度绑定,截至2024年底,其搭载高通第四代骁龙8295芯片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定点数量,位居国内供应商中排名第一。
8295芯片的座舱解决方案在豪华车型中的渗透率高行业平均水平,硬件性能足以支撑AR-HUD、驾驶员监控系统(DMS)、乘员监控系统(OMS)及信息娱乐等功能等复杂场景的交互需求。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利润。博泰车联2024年高端域控制器平均单价提升至2141元,较2022年的1382元增长55%
这一高端技术实力更获得全球顶级豪华品牌认可。保时捷近期预热全新一代中国专属信息娱乐系统,并公开与博泰车联的深度合作关系。这是保时捷董事会历史上首次选择两家中国供应商伙伴,博泰车联与另一家市值近两万亿的新能源企业共同入选,用中国创新让欧洲豪华品牌上的明珠重回巅峰。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中国生产的智能网联汽车出海,博泰车联与保时捷的合作,打造了产业链出海的新方式。博泰车联创始人应宜伦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这种新的模式,对欧洲和中国双方的合作是更好的契机。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辉近日表示,我国将进一步深化汽车产业开放合作,作为多种先进技术集中应用载体的新能源汽车,跨界协同更是其发展的内在需求,将促进资源要素的畅通和高效运行。
这种“规模放量+高端突破”的硬件布局,既利用规模优势反哺研发巩固竞争优势,又以高端技术和市场的持续突破,形成持续增长和技术突破的闭环。截至2024年底,博泰车联注册发明专利数量在国内智能座舱和网联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一,主导制定3项国家标准,两项核心技术获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壁垒持续增厚。
博泰车联联合上海微电子、上海集成电路研究中心等国内半导体领域领先力量,共同成立上海安智芯车规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形成“车企需求+芯片设计+设备支撑”的跨界协同实体,既强化了技术壁垒,实现了从“解决方案供应商”向“产业生态枢纽”升级的关键落子,又精准契合了智能汽车产业链安全可控的核心需求。
硬件的高效运转,离不开软件的深度适配。这一逻辑在博泰车联的技术体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其自主研发的“擎”系列技术平台(擎 OS、擎 Core、擎 Cloud),构建起覆盖“芯片-系统-整车”全链条的硬软协同底座。
其中,博泰车联“擎”系列平台是硬软协同核心:擎OS为协同核心,可无缝适配鸿蒙、Linux等主流系统,且能与麒麟9610A处理器深度耦合,支撑“国产芯片+自主系统”方案;擎Core是硬件控制中枢,与域控制器绑定,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算力动态分配,为高通8295等高端芯片方案提供底层支撑,是其该芯片方案定点国内第一的关键;擎Cloud承担云端数据交互与模型迭代,与端侧形成闭环,保障“数据积累—模型优化”。
博泰车联的竞争壁垒可通过与行业两类典型玩家对比凸显。传统硬件巨头虽在域控制器市占率居规模优势,但软件高度依赖外购,硬软协同效率不及博泰,搭载高端芯片的方案量产速度不及博泰车联快;纯软件企业虽算法能力较强,却需适配多品牌域控制器,兼容性调试成本高,产品交付周期又比博泰长。
技术延伸:从座舱到多场景的潜在空间
在智能座舱赛道,AI技术已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核心竞争力。博泰通过服务千万级车辆终端,积累了海量真实交互数据,为算法优化提供了充足“燃料”。其与高通的深度合作持续深化,2025年4月双方进一步扩展合作,共同开发搭载骁龙至尊版8397芯片的最新解决方案,该芯片AI性能较8295提升12倍,可更好支撑多模态交互与沉浸式娱乐系统,目前已获得某中国头部车企量产项目定点。
同时,其与黑莓QNX等系统厂商的合作,使其解决方案成功进入阿维塔等明星车型,加速了商业化落地进程。这种技术迭代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数据显示,中国前五大OEM中的三家已部署博泰车联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其中两家同时采用其网联服务。博泰车联也已进入国际OEM供应链,服务范围从国内延伸至全球市场。
“软件+硬件+云端服务”一体化模式,还为博泰车联打开了跨赛道空间。从技术迁移角度看,博泰的核心能力与机器人需求高度契合。其座舱AI算力平台可直接适配机器人环境感知,例如用于座舱视觉交互的图像识别算法,经微调后即可应用于机器人障碍物识别,且技术复用率高、研发成本低。
例如在硬件方面,其域控制器的高可靠性可满足工业巡检、家庭服务等机器人场景;软件维度,其自研AI模型支持多指令并发处理,语音交互准确率达98.2%,可适配机器人的交互需求。域控制器与AI结合的协同控制逻辑,可复用于机器人运动控制,通过AI算法优化机器人步态调整速度。
博泰车联本次IPO引入地平线旗下Horizon Together作为基石投资者,后者核心业务涵盖车规级AI芯片与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双方在舱驾一体芯片领域的联合开发,可为技术向机器人领域延伸提供了协同基础。博泰车联募资净额的30%计划用于扩大产品组合和技术能力,10%用于战略性投资,这种资本的布局也释放了跨赛道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博泰车联目前的估值与其公司基本面并不匹配。按近12个月27.50 亿元营收计算,其PS(市销率)估值仅约5.1倍,而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智能驾驶同行PS估值分别达89.4倍、36.0倍,智能驾驶领域PS中位数更是高达13.04倍,差距显著。
这种低估与博泰车联强劲的成长动能相悖,截至2024年底,博泰车联搭载高通8295芯片的高端方案定点数量居国内第一,2025年1-5月,其8295平台搭载量同比激增226.93%,且三年营收复合增速达44.9%。随着高端产品占比提升,2025年前5个月毛利率已回升至13.09%,较2024年大幅改善。
行业规模预计2024-2029 年复合增长18.4%,博泰作为市占率7.3%的头部玩家,盈利改善确定性强,随着规模效应逐步释放,未来估值有望向行业中位数修复。更关键的是,其“硬软云”全栈技术能力、国产芯片联盟布局等长期价值,尚未被当前估值充分反映。
博泰车联的发展模式与上市之路,体现了中国汽车电子企业从技术积累到资本化的完整路径。其坚持技术自研,打造的“硬件+软件+云端”的一体化方案解决了传统供应商的适配痛点;而“硬件筑基+软件赋能+生态协同”的体系化,又为其构建了软件变现、跨场景延伸的可持续成长路径,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