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王健林那句“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先赚它一个亿”火遍网络,成为大众热议的梗。那时,他是中国商业界的传奇人物,站在金字塔尖俯瞰众生。可谁能料到,短短数年,他就被贴上了“负债千亿”“股权冻结”的标签,从首富沦为“首负”,万达也从辉煌的“帝国”走向“卖卖卖”的艰难求生之路,其商业轨迹宛如一部中国房地产兴衰的微缩史。
2025 年 3 月,80 亿元股权冻结的消息再度将王健林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此时,人们惊奇地发现,曾经和他一同站在地产巅峰的许家印、潘石屹、张玉良等人,早已带着巨额财富远走海外。而这位 71 岁的老人,依旧执着地守着万达的招牌,与债务顽强搏斗。在“跑路成风”的时代,王健林的选择,如同一记重拳,狠狠敲击着中国商业文明的良知。
2017 年,万达遭遇“股债双杀”,负债超过 6000 亿元,海外并购被叫停,H 股退市对赌协议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同行们有的选择“技术性破产”,有的忙着“资产转移”,王健林却毅然决然地开启自救之路。他大刀阔斧地甩卖资产,20 座万达广场、77 家酒店、13 个文旅项目纷纷易主,连美国的 AMC 院线、西班牙大厦等海外资产也被清仓处理。战略上大幅收缩,砍掉 90%的海外投资,从“买全球”转向“保主体”。同时,积极引入腾讯、阿里、苏宁等战略投资者,将万达商管轻资产化。
这场自救堪称商业奇迹。2020 年疫情来袭,万达广场租金减免超 40 亿元,影院收入暴跌,但王健林没有丝毫退缩。到 2023 年,万达竟奇迹般地还清了 6000 亿债务,只是核心资产缩水过半。媒体计算,这相当于每天偿还 5.48 亿元,每分钟烧掉 38 万元。
面对困境,71 岁的王健林依旧四处奔走。2025 年,他现身云南大理寺庙的照片被曝光,照片中的他身形消瘦,却还在与投资人谈判。而此时,潘石屹在纽约中央公园悠闲跑步,许家印在监狱等待审判,张玉良在海外购置豪华庄园。这些曾经的“战友”,在风暴来临前就已抽身离去。
许家印通过“恒大财富”转移数百亿资产,留下 162 万套烂尾楼,2023 年被刑事立案;潘石屹从 2014 年起抛售 SOHO 中国核心资产,套现超 300 亿元,2021 年携妻移居美国;张玉良在绿地爆雷前“精准辞职”,被质疑转移资金至海外家族信托;贾跃亭 2017 年“下周一回国”成为世纪谎言,FF 汽车沦为资本游戏。
当同行们熟练运用“境外信托 + 技术性离婚 + 海外上市”的财富转移手段时,王健林却将万达总部从离岸群岛迁回珠海,把儿子王思聪的微博认证从“普思资本董事长”改为“万达董事”。这种看似“笨拙”的坚守,在精明的商业世界里显得格格不入。
王健林的困境,实则是中国传统商业伦理与现代资本逻辑的冲突。在“有限责任制”成为企业家护身符的当下,他仍坚守古典式的担当。万达危机期间,海外资产清仓所得全部用于偿债,不转移资产;拒绝将债务甩给地方政府或购房者,坚持市场化处置,不切割责任;即便卖广场也要保留“万达”冠名权,维系商业信用,不放弃品牌。
若他早年像潘石屹一样套现离场,个人财富至少可保全千亿规模。但王健林更看重“万达还钱是企业家的本分”。2023 年债务清零时他说出这句话,2025 年股权冻结时更显分量。
王健林的故事,早已超越商业成败的范畴。他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两种价值观的碰撞:一边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生存哲学,一边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担当。在财富与责任的天平上,他用行动诠释:企业家真正的护城河,是穿越周期后依然矗立的品牌;不是精致利己的算计,而是风暴中守护的万千员工生计。当王健林在洱海边独自远眺,他守护的不仅是万达,更是中国商业文明最后的尊严。
“财富的尽头是责任,责任的尽头是担当,担当的尽头是存在的意义。”这位没跑的企业家,终将被历史铭记的不是他曾赚过一个亿,而是在可以跑的年代,他选择了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