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海通证券与国泰君安完成换股吸收合并,并于4月更名为“国泰海通(601211)”。合并前,海通国际两年巨额亏损并被私有化退市,是摆在新公司面前的一块“最难啃的骨头”。9月12日业绩说明会上,面对投资者“海通国际负面影响是否完全消除”的发问,董事长朱健表示:通过大幅压降风险敞口、缩减负债规模,成效显著。
海通国际的兴衰史令人惋惜,这家前身为大福证券的香港券商,于2009年被海通证券收购,曾创下一年盈利19.33亿港元的辉煌,也经历了连续两年亏损近150亿港元的至暗时刻,最终走向私有化并被整合进新成立的国泰海通。
曾经的高光
海通证券入主大福证券的历程可谓一波三折。2009年底,海通证券就开始对大福证券的收购,认购其52.86%的股份,此后又全面收购5385万股。到2010年1月13日,海通证券累计投资19亿港元,持有大福证券60.48%的股份,完成收购。同年11月22日,公司正式更名为“海通国际证券集团有限公司”。在此之后,海通多次对大福证券供股、增持。
在2019年,海通国际净利润达到15.51亿港元,较2018年增长52%。2020年,海通国际业绩达到顶峰,实现了创纪录的营业收入83.3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约19.33亿港元。当时,海通国际在香港市场的股权融资项目、资产和财富管理业务领域都有不错的表现,但真正决定海通国际盈利的核心业务,其实是中资地产美元债。2018年至2021年期间,海通国际承销的地产债规模分别达到了60亿、72亿、45亿和33亿美元。其中,2020年,海通国际完成的债券发行项目超过210个。
市场下行陷泥潭
与此同时,海通国际的危机早已埋下。在其管理的海通亚洲高收益债券基金中,房地产公司的债券持仓比例一度高达81.55%。到2021年底,持仓比例仍高达48.36%。这种高度集中的投资策略,在市场转向时带来了巨大风险。
2022年,香港市场面临下行,尤其是地产行业,而海通国际由于投资了高收益的地产债而深陷泥潭,损失惨重。2022年,海通国际亏损65.41亿港元,2023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81.56亿港元,两年累计亏损近150亿港元。海通国际的巨额亏损直接拖累了海通证券的业绩,导致其从2021年百亿净利润的辉煌,滑落到2024年预计亏损34亿元的局面。
由于业绩持续低迷,海通国际于2024年完成私有化,原行政总裁林涌等高管相继离职。与此同时,海通证券也启动了战略重组,最终形成当前国泰海通的业务格局。
业绩修复明显,非经常性损益高
从合并后交出的成绩单来看,国泰海通表现比较亮眼。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8.72亿元,同比增长77.71%;归母净利润157.37亿元,同比增长213.74%;经营现金流净额为133.19亿元。从分布结构来看,财富管理收入97.72亿元,机构及交易68.61亿元,投资管理业务30.78亿元,投行业务14.10亿元,融资租赁业务21.09亿元。与同行对比来看,国泰海通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位居行业首位,与中信证券(600030)等头部的竞争格局出现阶段性变化。
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其一是扣非净利润与归母净利润之间的“剪刀差”,虽然归母净利润高达157.37亿元,但其中存在84.58亿元的非经常性损益,尤其是合并所产生的负商誉高达79.64亿元,这意味着主营业务的改善虽然明显,但仍需要更长期的验证;其二是信用减值仍在计提,上半年信用减值损失11.9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04.71%,这来自于合并新增租赁等业务及合并会计处理,对于“历史资产”和“新增并表资产”的消化仍未完成。
整体来看,对于海通国际负面影响的消除确实“成效显著”,但“完全消除”尚言之过早,核心在于经常性盈利能否持续覆盖剩余风险处置成本,在负商誉的“一次性”光环退去后,扣非利润、信用成本与境外业务ROE成色如何,才是国泰海通更加坚实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