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孟繁中
整理丨新经销
“希望一、二线品牌商,重新定位连锁超市,这是我们共同的未来。”
8月19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快消品大会主论坛上,比优特商业集团董事长孟繁中先生,以《一二线品牌商该觉醒了!》为主题,做了重磅演讲。
他从零售商的视角出发,结合比优特超市、真市美供应链的实践,对中国当下零售环境、商超处境、品牌商角色站位进行了深度剖析,并直言品牌商亟需改变对超市的认知与合作方式。
以下为他的现场演讲内容(部分有删减),「新经销」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超市衰败的根源&
比优特“换经销商”的实践
只有销售规模大、渠道能力强的品牌,才能称为一、二线品牌,才有在各地市县合作的经销商。
规模较小的企业,基本没有在各地市县找经销商的,一些新兴的品牌现在也都是直接跟线上合作,或者跟某些企业合作,不再找经销商了。所以现在各地市县经销商活得也艰难。
今天我从超市的角度,给大家分享一下,中国超市到底为什么出现了目前的情况?
一、二线品牌商对连锁超市的角色定位,是这些年连锁超市的衰败的根源。
作为头部品牌,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连锁超市中并没做起销量的担当,而是将超市作为展示厅、陈列柜、广告位、新品推广地、高价形象墙,以这个角色定位了的中国连锁超市。
为什么比优特这些年发展得比较快,且还比较稳?2019年的时候,我们洞察到了超市行业最根本的问题。
那一年,是比优特从鹤岗走到哈尔滨的第三年,连续半年比优特出现销售和毛利下滑,甚至连续半年亏损。在痛苦的反思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经销商给超市供货的价格,比给小卖店的价格更高。
小卖店年销不过200万元,却能拿到更低的供价,而年销已达28亿元的比优特却拿不到。价格体系的不合理,直接加剧了超市的衰败。
所以2019年,我们开始破除定位。我们不能接受经销商供货给一个年销200万的小卖店,价格比当时已经做到28亿的比优特还便宜,那年我就开始改变这一件事,我们通过市场调研调整卖场售价不高于小卖店,同时要求经销商供价不能比小卖店贵,仅仅这个改变就让比优特活了下来。
2023年,我们才洞察到,原来各地市县的经销商都是小经销商,仅代理了一个或两三个品牌,规模很小,但是运营成本很高,所以加价率就很高,这些小经销商给我们连锁超市供货的加价率平均下来可高达20%,跟零售端的毛利率一样,这让我们大跌眼镜。
因此,2023年比优特开始孵化大经销商,我们要开始改变经销商。
比优特不是“去经销商”是“换经销商”,是换掉这些平均加了高达20个点的小经销商,扶持真市美这样只加5个点的大经销商,这两大改变使得比优特这些年蓬勃发展。
比优特从鹤岗走出来之前2015年是13亿销售额,到今年即将突破100亿销售额,平均这10年每年复合增长22.6%。
2023年我们开始做真市美,真市美是20多个零售企业合起来成立的公司,在真市美的助力之下,比优特2023年破50亿,去年做到74亿,今年破百亿。
比优特这几年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核心原因有两个:一是供应链体系的调整;二是有能力适应了东北地区大型超市(沃尔玛、永辉、华联等)普遍衰退、市场重新洗牌的趋势,抓住了市场机会。
品牌商在主流超市中的边缘化
当前,中国超市的几大主流力量包括以山姆为代表的会员系,以永辉和步步高为代表的胖改系,还有盒马系,以及以淘小胖、鲜风生活等为代表的行业新锐,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强化自有品牌(PB)、加强加工能力(如3R与烘焙),而一、二线品牌在这些业态中逐渐沦为“补充和点缀”。
以山姆为例,前段时间因好丽友等产品引发风波,商品甚至被下架。这说明在会员店体系中,一二线品牌连“露脸”的机会都可能丧失。
盒马的优势在烘焙和PB;永辉、步步高等“胖改系”也同样强化PB和3R。这些业态中,一、二线品牌的角色越来越弱。
以前,加工一般不超过10%的份额,剩下的就是生鲜和标品。当烘焙份额增加,加工品类增加,标品份额自然而然就会被压缩,在压缩过程中,一、二线品牌就只剩补充和点缀了。
相较于前者,比优特目前的加工占比不高,PB也刚刚起步,整体仍以一、二线品牌为主。但通过2019年的供价变革和2023年的真市美供应链升级,比优特在不依赖PB和加工的情况下依然活得很好。
这说明超市未必只有“强加工+强PB”一条路,而是需要根据定位找到适合的发展模式。
现在在东北,比优特有90多家店,还有更多散落在东北的其他超市,但他们加工不强,PB也不做,这些企业都在衰败。自然而然,一、二线品牌在其中的日子也难过。
当然,这些超市可以向盒马、永辉等学习,但改了之后同样也把一、二线品牌做了补充和点缀了,对于品牌而言零售端这样的改变,同样会造成他们的衰败。
那当在大卖场的陈列位都不摆在一二线标品的时候,老百姓会认可它们吗?没人给打广告了,没人给品牌背书了,小店的量不会下降吗?所以,这就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的。
包括做自有品牌,实际上从我们今年做就看到了一些问题,感觉有很多隐忧。
小规模零售商适合做PB吗?单纯以提高毛利为目的的算是PB吗?渠道商比品牌商产品专业能力强吗?PB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预制菜”?PB未来是什么样我不清楚,但还是希望能回归到最基本的商业逻辑。
回归商业逻辑与未来思考
中国超市行业衰退与一、二线品牌商的定位错误密切相关。要想重振超市行业,必须回归商业逻辑:
规模越大,进价越低。这是基本的商业常识。为什么一个小卖店能拿到比连锁超市更低的供价?这违背逻辑。
取消费用博弈,直降进价。长期以来,品牌商设置了大量费用,如进店费、条码费、地推费等,占销售额约8%。这些费用往往被经销商或采购层层截留。如果将这部分费用直接转化为供价下降,让超市能够“进便宜、卖便宜”,毛利自然提升,销量自然增长。
只有运营成本低、进货成本低,超市才有能力卖便宜,进而吸引顾客、实现增长,这才是超市真正存活的商业逻辑。
一、二线品牌商,必须重新定位与连锁超市的合作角色,支持地级市经销商的联合与整合。日本有10个大批发商,而中国至少有20万个批发商。如果能逐步整合为每个地市一个大经销商,效率将大幅提升,成本显著下降,零售商才能生存,品牌商也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品牌商之间纵然存在竞争,但生死存亡面前,重新定位连锁超市,与超市联合起来是最重要的。渠道已烂到不能再烂的地步,未来比拼的核心应回归到商品品质、研发能力与品牌价值,而非渠道博弈。
展望未来,我们比优特目前是95家店,到今年年底要开到105家,双百任务肯定能完成。
现在主要比优特超市门店所在区域大都是哈尔滨、沈阳、大连、长春等副省级城市,下一步比优特将继续下沉东北地区更多的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城,2035年比优特的目标是“东北501计划”,即门店突破501家,销售额突破501亿,在东北地区把超市做透,做强。
随着比优特和更多超市在区域的强大,一定能够成为一、二线品牌商的销量担当,希望一、二线品牌商,重新定位连锁超市,这是我们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