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作者陈琦
餐饮市场从来不缺热点,海底捞、巴奴、老乡鸡、杨铭宇等品牌都曾遭遇过重大公关危机,被大家广泛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后厨卫生、价格高昂、创始人说错话”等方面。这一次,创立三十多年的西贝也未能幸免。
事情起因是罗永浩一行人下飞机后在西贝旗下的一家门店就餐,5个人点了15道菜,消费了830元。随后,罗永浩在微博痛斥“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了”。这让原本在新疆度假的贾国龙紧急回京,并在罗永浩用餐的门店包间内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称一定要起诉罗永浩。经媒体舆论发酵后,罗永浩又连发多条微博回击,并进行直播说明,这让双方陷入舆论漩涡之中。
罗永浩是深谙互联网流量的高手,成功抓住了众多消费者对预制菜和西贝“量小价高”的不满情绪,创造争议话题引发围观。贾国龙是个做传统餐饮出身的西北人,性格直爽、雷厉风行,遇见这种不平等的声音,首先想到的是自证清白,借助媒体力量挽回声誉,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放在互联网世界,对于当事企业而言,对错似乎已经不重要,权衡利弊得失才重要。
正如大模型元宝所回复的那样,舆论战在别人主场开打才叫聪明,西贝却主动把战场搬进自家客厅。有些火,不扇风才灭得快。一旦发现战场选错了,其他都不用再分析了。不管是战器、战法和战将,都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因为一打就错,一错就死。
贾国龙应该衡量一个问题,到底是维护自己的面子重要,还是保住背后两万员工的饭碗重要。再这么继续争斗下去,很有可能将西贝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换种思路,不如把罗永浩的批评当作是一次“大考”,由内及外地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大刀阔斧改革,让企业脱胎换骨。
从利弊角度来看,不要和罗永浩打口水战,你要反思自己是想赢,还是想赢得争论。从目前来看,贾国龙似乎选择了后者,他宣称即便生意不做,也要争个对错,其结果就是很多门店对媒体开放,反而暴露出更多问题,上演了自杀式公关,门店营业额每天减少百万。
餐饮门店作为一个很小的经营单元,所能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千万不要站在消费者的对立面,也不要小瞧网络力量在现实世界中的破坏力。我们从整个舆情反馈来看,广大消费者站队支持罗永浩,餐饮老板们站队支持贾国龙,意味着西贝已经在舆论场输了。就连支持贾国龙的餐饮老板们,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态的信息被媒体截图报道出来,评论区出现很多抵制这些餐饮品牌的声音,也因此引火烧身。
很多餐饮公关案例已经指出了应对的具体策略,如果涉及门店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那就真诚道歉、闭店整改、积极赔偿,只要没有踩到这两条“高压线”,一切都好解决。凡是遇到消费者提到的价格贵、服务差等问题,这是餐饮市场的“通病”,每个人看法不一,品牌方要做的就是放低姿态,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去解决,不在网络上过多发声,把潜在风险规范在可控范围。很多时候,沉默就是最好的公关手段。
另外,罗永浩的“口无遮拦”值得警醒。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你有表达意见的权利,会有很多途径可供选择。但作为一名公众人物还是要谨言慎行,有时候你的一句话能毁掉一个企业,到头来“小小的错误却得到致命的惩罚”。如果自媒体博主都这般任性而为,通过非常规的方式宣泄情绪,谁又能保障餐饮经营者的权益。
餐饮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租金、人工、食材成本不断上涨,预制菜成为许多连锁品牌降本增效的选择。西贝也不例外——它需要通过标准化、工业化来维持扩张速度,同时保证菜品口味的一致性。然而,商业模式的转型不能以牺牲消费者信任为代价。当“现炒”都能成为餐饮营销亮点和差异化时,这说明“吃好饭”正变成奢侈,连锁经营不要一味追求速度和数量,而忽视了温度和质量。
近年来,西贝的困境并非个例,包括“真功夫”“吉野家”等在内的连锁餐饮品牌都曾被曝使用预制菜,但多数并未明确告知消费者。这种“默认接受”的行业潜规则,在消费者意识觉醒的今天,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从消费者角度看,他们希望获得与支付价格相匹配的体验。如果他们愿意为“现炒”支付溢价,那么企业就有义务提供相应的服务。从企业角度看,预制菜是行业趋势,但营销策略必须符合实际情况。过度包装“新鲜”“手工”概念,最终可能损害品牌信誉。从监管角度看,目前国内对预制菜的标识要求尚不明确,许多餐厅并未强制标注“预制”信息。未来可能需要更清晰的行业规范,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
罗永浩对西贝的声讨,短期内可能不会改变餐饮行业的预制菜趋势,但它至少让公众重新关注一个关键问题:在效率与成本的压力下,企业是否还能坚守对消费者的诚实?
预制菜本身并非原罪,但它的推广必须建立在透明、自愿、尊重消费者选择的基础上。如果西贝等餐饮品牌能够主动调整营销策略,明确告知哪些菜品是预制,哪些是现做,让消费者自主选择,那么争议自然会平息。反之,如果继续用“现炒”话术包装工业化产品,最终受损的将是品牌自身的信誉。
在餐饮行业加速数字化、工业化的今天,真正的竞争力不再是“谁更会营销”,而是“谁更值得信任”。西贝能否从这场争议中吸取教训,调整策略,将是它未来能否维持高端品牌形象的关键。而对于整个餐饮行业来说,这场争论或许是一个转折点——从“如何让消费者吃得更便宜”,到“如何让消费者吃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