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聊聊中国经济在2025年的情况。说实话,从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国内经济走势挺稳的,各种数据都显示出回暖迹象。官方公布上半年GDP增长5.3%,比预期高点,这得益于一系列政策调整和外部环境变化。过去几年,国际形势复杂,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但中国这边通过内部挖潜和刺激措施,逐步稳住了阵脚。回想2016年那会儿,中美关系开始紧张,特别是南海对峙事件后,国家就把重点放在提升自身实力上,从国有企业资产扩张到能源和工业转型,都在有条不紊推进。到2025年,这些积累开始释放红利,经济发力不是空谈,而是有数据支撑的。
先说说经济增长预测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7月把中国2025年GDP增长预估调到4.8%,比之前高了点,主要因为中美关税减让协议的影响。OECD在6月报告中预计4.7%,世界银行则看到4.5%。国内方面,上半年实际增长5.3%,二季度5.2%,虽然比一季度略缓,但整体超出了年初目标。政府设的“围绕5%”目标,看来有把握实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刺激政策及时跟上,从2024年9月开始,央行就转向适度宽松,连续降准降息。5月推出10点货币包,包括降低准备金率50个基点,基准利率下调10个基点,这些直接注入流动性,帮企业减轻负担。结果呢?制造业投资上半年涨了9.6%,出口保持稳定,消费也逐步回升。
国有企业这块是关键支撑。2023年底,央企和地方国企资产总额达到371.9万亿元,比2016年的131万亿元翻了好几倍,年均增速10%以上。2021年最高达14%。到2025年上半年,SOE经营收入26.276万亿元,基本持平去年同期,但利润增长7.4%。这些资产主要投向能源、工业和基建,确保国家在关键领域有控制力。举例,央企研发投入从2016到2020年平均年增14.5%,现在继续保持高位。这不是盲目扩张,而是针对外部压力做的准备。结果,国企成为经济稳定器,在疫情和贸易战中发挥了大作用。
能源转型是另一个亮点。中国2024年清洁能源投资超8000亿美元,全球最多。到2025年一季度,太阳能新增72吉瓦,比去年同期多18%。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占总电力的25%以上,首次超过这个比例。光伏和风力发电量已超居民用电总和,这意味着即使外部能源供应中断,也能基本自给。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6250亿美元,2025年预计继续增长。碳排放方面,一季度燃料燃烧CO2排放降1.2%,这是清洁能源部署直接带来的。政府的目标是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25%,现在进度超前。这不光环保,还拉动经济,相关产业就业增加,出口电动车和电池也成新增长点。
工业升级跟能源转型紧密相关。“中国制造2025”计划从2015年启动,到现在十年,成效明显。原本针对中低端制造卡脖子问题,现在高科技领域自给率大幅提升。汽车业从依赖进口到全球第一出口国,新能源汽车上半年销量增长30%。大飞机C919已商业运营,半导体军民两用自给率达70%以上。这些突破不是一蹴而就,从2016年后,国家集中资源办大事,国企和民企协作,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升到2.5%。结果,军备能力也上台阶,像055驱逐舰、国产航母入列,都是工业实力的体现。2025年,工业产出增长强劲,制造业PMI连续几个月超50,显示扩张态势。
基建方面,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强项。高铁里程从2016年的2万公里,到2024年底超4.5万公里,2025年继续新增。高速公路总长18.3万公里,机场数量增加,花湖机场等枢纽投用。2019年春运运送30亿人次,那时就证明了物资调配能力。现在,这些设施在和平期拉动消费,在应急时保障供应。2020年疫情时,封城封省,全国有序响应,就是基建和组织力的体现。西方媒体当时承认,中国有处理大规模危机能力。2025年,基建投资重点转到高质量,像新高铁线路开通,机场扩建,工人操作起重机吊装钢材,这些都支撑经济增长。
中美关系对经济影响不可忽略。从2016年南海事件起,关系恶化,2018年贸易战加关税,中国出口受压。但2025年有转机,5月中美关税协议减让部分税率,美方从0.25%升到5.3%后,又降到4.75%-5%。中国刺激政策部分抵消负面,预计全年增长4.8%-5%。美企对华投资降到低点,但中国转向内需和“一带一路”,出口多元化。特朗普2.0时代,关税战继续,但中国自有应对,刺激包包括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财政赤字率4%,这些帮经济缓冲。
疫情后恢复是重要节点。2020年,中国率先控制住,GDP正增长,而美国深陷衰退。从那后,美国避免正面冲突,但2022年加息周期,中国政策谨慎,没跟进大幅降息,避免资产外流。2024年9月,美国先降息,中国跟进,货币转向宽松,同时化解10万亿元债务,地方政府轻装上阵。这些调整让2025年经济更有底气。
展望下半年,增长预计4.8%,全年可能超5%。消费潜力释放,制造业投资增,出口稳。清洁能源占比升,新能源汽车销量涨。国际环境改善,贸易摩擦缓,企业签合同,货物出口。基础设施投继续,半导体产能扩。总体,中国经济从战备转向发力,积累八年,实力质变。政策端,央行继续宽松,财政更主动。挑战有,像债务高、人口老龄,但通过改革应对。
说到底,中国经济发力靠内生动力。过去几年,大家觉得钱难赚,是因为资源倾斜战备,现在政策转向,拉升经济。2025年是关键年,苦日子熬过去,甜日子不远。数据摆这儿,不是吹牛。希望大家多关注,经济好转惠及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