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记者 孙永会
“AI不是孤立的模型,而是以数据为核心的智能生态。构建数据智能飞轮,让数据生智、智能反哺数据,才能真正实现可落地的业务价值。”在9月12日举办的以“以数生智、以智驭数”为主题的新品发布会上,矩阵起源CEO王龙指出,当前AI行业正经历从模型能力不足到基础设施不足的转变,核心业务AI的价值实现率仍仅 5%。在他看来,企业落地AI的关键在于解决数据割裂问题,通过数据智能飞轮构建AI 驱动的数据反馈循环,提升落地效率并释放业务价值。
发布会上,矩阵起源推出两款战略级核心产品——超融合异构云原生数据库MatrixOne(MO)与AI原生多模态数据智能平台MatrixOne Intelligence(MOI)。
“传统数据开发常被比作人类大脑的‘婴儿期’,数据潜能远未被充分激活。”矩阵起源MatrixOne内核研发负责人徐鹏在分享时表示,MatrixOne可为企业提供一个可演进、可集成、可扩展的数据底座,全面释放沉睡数据的价值。
据其介绍,MatrixOne的核心是超融合架构,将HTAP(混合事务/分析处理)、流处理、向量检索、全文搜索整合到同一引擎中,从根本上消除了长期困扰企业的数据孤岛问题。而平台的另一大创新是引入“数据的Git”新范式,即通过将版本管理、分支、回滚、审计等软件工程理念引入数据管理,进而缩短了AI项目的开发周期,加速跨团队协作,提升企业在复杂数据场景下的敏捷性。
在企业级应用层面,MatrixOne 提供精细化权限控制与云原生架构,实现更高的安全性、弹性与成本效益。凭借内置的向量搜索、外部数据源接入等AI原生能力,其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完成从数据到智能的闭环,将海量数据转化为可执行洞察。
再看AI原生多模态数据智能平台MatrixOne Intelligence(MOI),《IT时报》记者了解到,其定位是下一代Data Infrastructure,技术对标 Databricks+Snowflake,通过“数据驱动AI、AI反哺数据”的智能飞轮,帮助企业跨越AI落地的鸿沟。
矩阵起源AI研发负责人赵晨阳在会上分享了一组数据——在企业AI落地的道路上,调研覆盖率高达80%,但真正实现规模化应用的企业不足 5%。原因便在于核心业务数据分散、非结构化占比高、技术栈冗余复杂,使得先进大模型难以与实际业务场景深度适配。
赵晨阳进一步介绍,MOI平台具备五个创新能力助力企业破解AI落地难题。其一,是融合架构能力,能够一次接入主流存储、数据库与知识库,统一管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消除传统数据栈割裂与长期维护成本。其二,是Agentic数据治理能力,引入面向 Agent的数据治理机制,能够根据任务上下文自动发现、清洗、解析数据,并通过自动化ETL管道完成端到端加工,进而优化数据准备度与反馈链路,降低人力依赖。
在智能数据解析上,AI驱动解析PDF、文档、音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准确率达 94%,减少80%人工处理量。在运行底座方面,能够应对高吞吐、低时延的推理环境,稳定支撑多并发业务场景。最后在于全链路安全保障方面,该平台创新了“数据分支+秒级恢复”机制与零停机CDC能力,保障高敏行业的数据安全与合规。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快速普及,企业竞争的真正壁垒已不再仅限于算法与算力,而是能否构建可持续的 Data+AI护城河。数据为企业提供长期演进的底座,模型带来通用智能的能力,而生态则决定了创新能否真正规模化。业内的共识是,唯有让数据驱动、模型赋能、生态共建,企业才能在AI时代真正建立长期竞争优势。
矩阵起源已有实践。比如其与软通动力联合打造的企业级AI 落地解决方案,以“主权 AI”为核心,通过构建企业AI工厂、打造数据、模型 、知识库和智能体四大工程能力,破解企业AI落地架构不明、数据不足、人才紧缺等痛点。
发布会现场,矩阵起源携手合作伙伴赛意信息共创“AI + 数字化工厂”,与辰奕智能达成合作,三方将在产业资源、数字化服务与智能数据底座方面的优势,加速AI在制造业的端到端落地。
在产业生态领域,国家级孵化器上海云基地与矩阵起源亦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深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加速AI技术与实体产业的商业化融合,共同打造“方案孵化器”,推动场景驱动型创新方案快速落地。在金融、制造、零售等领域,矩阵起源将与安畅网络推动AI原生多模态数据智能平台的应用落地;在公共安全与智慧城市领域,该公司将与启数智能联手推动AI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
在生成式AI带来前所未有变革的时代,如何真正跨越从“概念”到“落地”的鸿沟,已成为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共同挑战。矩阵起源此次发布的 MatrixOne Intelligence(MOI)正是向行业提交的一个全新答案。效果如何?还需要通过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