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行业,以酒为主、多元发展是不少企业的战略选择,但多业态布局往往伴随数据碎片化的隐忧 —— 当酿酒、饮料、文旅、玻璃等业务线各自运行着独立的信息系统,当客户、物料、人员数据在EAS、WMS、销售等系统中各自为战,数据不一致、冗余、孤岛等问题,就像藏在企业机体里的隐形血栓,悄悄拖慢数字化进程。
某老牌酒业集团(以下简称Y公司),下辖10余个法人公司,业务覆盖酿酒、文旅、五金、玻璃等领域,也曾被这些问题困扰。2024年,他们启动了主数据管理项目,目标是打通数据任督二脉,让数据从混乱资源变成战略资产。如今项目落地一年,Y公司的实践不仅解决了自身痛点,更为白酒行业提供了一份可复制的主数据管理样本。
Y公司的痛点,源于多元发展带来的系统复杂度: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决策效率 —— 比如营销部门想做客户分层,却因客户编码重复无法准确统计;采购部门因供应商数据不一致,导致重复采购成本增加。
针对痛点,Y公司联合亿信华辰,制定了 “数出同源、规范校验、统一赋码、数据共享、历史清洗” 的五步法策略,搭建并落地实施主数据管理平台,核心是让数据有唯一来源、唯一标准、唯一编码。
1. 数出同源:明确数据主人,终结多源头维护
主数据管理的第一步,是明确数据归口—— 每个主数据类型都有唯一的管理部门:
例如,供应商数据过去在EAS、WMS、销售系统中都有录入,现在统一由采购部在主数据平台维护,再同步到各系统,彻底解决多源头更新的问题。
2. 数据校验:用规则守住数据质量底线
为确保数据准确,项目组制定了严格的数据校验规则:
比如,过去供应商 “xx文旅集团有限公司” 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有 “91341525MA2UAHDR2W” 和 “91341525MA2UAHDR2X” 两种错误版本,现在通过校验规则,系统会自动拦截错误信息,确保数据准确。
3. 统一赋码:终结一物多码,让数据认得出
针对一物多码的核心问题,项目组通过主数据平台统一生成编码,确保每个对象有唯一标识:
统一赋码后,Y公司的一物多码问题从根源上解决 —— 比如过去 “某菜馆” 有3个编码,现在统一为 “BT00069379”,各系统都使用这个编码,再也没有认不出的情况。
4. 数据共享:打通系统接口,让数据流起来
为解决数据孤岛,项目组打通了主数据管理系统与各业务系统的接口,实现数据实时同步:
例如,销售部门在勤策系统新增一个客户,主数据平台会自动同步到ERP和 WMS 系统,财务部门能实时看到客户的回款情况,仓储部门能提前准备货物,业务流程从串行变成并行。
5. 历史清洗:给旧数据做体检,去除冗余
针对历史数据,项目组进行了全面清洗,去除重复、不规范、无效数据:
清洗后的历史数据,全部导入主数据平台,成为企业的数据资产—— 比如营销部门能准确统计经销商客户的数量,而不是被终端客户的冗余数据干扰。
问题:客户类型像俄罗斯套娃—— 有经销商(负责区域分销)、直营终端(品牌直接运营的门店)、渠道终端(通过第三方渠道合作的网点)、网点(终端下的小销售点)。更棘手的是,不同系统对 “客户” 的定义完全冲突:
如果主数据平台强行统一成某一种定义,必然导致某几个系统用不了。
解决方法:建立弹性客户模型,用 “分类标准 + 接口适配 + 动态更新” 化解冲突:
效果:2024年,某终端 xx菜馆升级为经销商,主数据平台自动将其类型从 “终端” 改为 “经销商”,ERP系统同步新增其财务档案,博智系统同步更新其营销标签,没有影响任何业务流程。
主数据管理项目落地后,Y公司的核心业务效率与数据驱动能力实现显著跃升:客户编码重复率从15%降至0%,彻底消除数据冗余风险;物料规格准确率从70%跃升至95%,为供应链与生产提供坚实数据基础。采购部门核对供应商信息的时间缩短75%;销售部门客户分层耗时锐减80%,释放大量人力资源聚焦高价值工作。管理层通过主数据平台,可实时洞察“经销商数量”、“物料库存”、“人员结构”等核心指标动态。
Y公司的主数据实践,本质上是用主数据治理解决业务痛点,其经验对白酒行业(尤其是多业态、渠道复杂的企业)具有强复制性,核心启示有3点:
1. 主数据的本质是管理共识,不是技术系统
很多企业认为 “主数据 = 买一套系统”,但Y公司的实践证明:没有业务部门的共识,技术系统只是 “空壳”。
Y公司的第一步不是上线系统,而是用三次跨部门协调会明确数据权属—— 客户数据归销售部、供应商归采购部、物料归生产部。这一步解决了谁对数据负责的根本问题,也让业务部门从数据的旁观者变成数据的主人。比如销售部王主管说:“以前数据是‘IT 的事’,现在是‘我们的事’—— 维护好客户数据能直接减少我查信息的时间,提高销售效率。”
2. 主数据要适配业务,不是统一业务
白酒行业的特点是渠道复杂、业态多元,强行统一所有业务的数据标准,只会导致系统好用,业务不用。Y公司的聪明之处,在于用 “弹性模型” 适配业务需求,而非 “用模型绑架业务”。
比如处理客户身份复杂的问题,Y公司没有把所有客户一刀切成经销商或终端,而是建立 “经销商→终端→网点” 的分层模型,允许各系统按 “类型 + 属性” 筛选数据,这种适配让主数据平台成了业务的助力—— 各系统既能拿到需要的数据,又不用改变原有业务流程。
3. 数据质量是长期工程,不是一次性清洗
很多企业把主数据项目当成历史数据清洗,洗完就结束,但Y公司的实践说明:数据质量需要长期运营,不是一次性解决。
Y公司在项目落地后,建立了数据质量巡检机制:
对于白酒行业而言,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用数据驱动业务,而主数据就是这一转型的地基。Y公司的实践证明:主数据不是高大上的技术,而是解决业务痛点的工具;不是一次性项目,而是长期的管理工程。
当越来越多的酒企开始重视主数据,当数据从混乱的资源变成有序的资产,白酒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才能真正从口号走向落地—— 这,就是Y公司主数据项目给我们的最珍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