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白宫证实,79岁的特朗普确诊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小腿肿胀、手背淤青的照片早已在网上传开。就在同一天,有消息称,某大国在3月至5月间累计抛售280亿美债,持仓降至16年来新低。
一个是美国最高领导人健康亮红灯,一个是美债持仓大国釜底抽薪,敏感时刻的两件事撞在一起,让本就动荡的美国局势更添变数。
特朗普的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他的病在70岁以上人群中常见,但他是手握大权的美国总统,高强度的政治活动本就耗体力,现在腿肿、手淤青,难免让人怀疑他能否撑住。
2020年他感染时搞的“政治摆拍”还历历在目,这次健康消息一出,外界对美国高层健康信息的可信度又打了问号。更麻烦的是,美国正处“老人政治”漩涡,前总统拜登因走路不稳、频繁摔倒遭质疑,如今特朗普又添新病,民众对领导层的信心怕是要再打折扣。
国内政策也受波及。他力推的“大而美”法案刚在众议院勉强通过,就因民主党议员病逝引发代际矛盾,“占坑不退”的批评声浪渐起。
国际上,俄乌冲突僵局难破,中东盟友政局不稳,本计划的外交行程也可能因健康问题泡汤。要是病情加重,他那批重忠诚轻能力的内阁成员能否稳住局面,实在不好说。
而大国抛售280亿美债,时机选得相当微妙。这使得其美债持仓降至16年来新低,从第二大海外持有者跌至第三。
背后逻辑很清晰:美国联邦债务突破36万亿美元,穆迪已下调其主权信用评级,2025年债务利息支出预计达9280亿美元,占财政收入的三成。谁都不想拿着烫手山芋,减持就是为了避开潜在危机。
这也是应对地缘博弈的手段。美国动辄加关税、限制高科技出口,大国抛美债算是一种金融反制。4月美方对某产品加征160%关税后,减持速度明显加快,贸易战连着金融战,针锋相对意味浓厚。
同时,这也是外汇储备多元化的一步棋,一边抛美债,一边增持黄金,扩大非美元支付系统,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两件事看似不相关,实则相互叠加。
特朗普健康问题加剧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大国抛美债则削弱美国财政稳定性。外资对美债信心本就动摇,现在更添疑虑,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4.5%,政府借钱成本飙升。美联储可能被迫下场接盘,这无疑会让美国经济雪上加霜。
尽管日本、英国等国仍在增持美债,但更多国家在悄悄调整资产结构,去美元化已从口号变成实际行动。特朗普的健康插曲与美债抛售潮,不过是这一趋势的缩影。若美国无法打破“政治内耗—债务高企—信用流失”的多米诺骨牌,其全球影响力的衰退可能比预想中更快。
说到底,这暴露了美国的双重困境:政治上,领导层老龄化引发治理能力担忧;经济上,债务高企导致金融吸引力下滑。大国的举动并非针对个人,而是基于自身利益的战略调整。
未来,美国若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类似的冲击可能还会接踵而至,全球对美元体系的信心也将持续受到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