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经历了显著变化,尤其是美元主导地位逐渐动摇的趋势愈发明显。学者们普遍指出,美元霸权之所以能维持数十年,依靠的是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国际信誉。然而,随着美国经济结构向高度金融化转型,制造业外流严重,真实产业的竞争力下降,美元的吸引力不可避免地被削弱。与此同时,中国凭借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将各类产品源源不断地供应到全球市场,成为许多国家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支撑,这一对比进一步凸显出美元霸权的隐忧。
美元长期以来享受着“全球通用货币”的特权,美国只需依靠印钞即可轻松获取世界资源,无需过度依赖本土制造业发展。资本逐利的本性使得资金大量流向金融衍生品和虚拟经济,而不是利润率低、风险高的制造领域。这种模式直接导致美国商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其中超过三分之一来自对中国的进口。表面上看,美国坐享其成,但过度依赖美元需求的模式难以长期维系。一旦实体经济空心化问题愈演愈烈,美元信用的根基势必受到冲击。专家提醒,这说明霸权并非天然稳固,而是必须以扎实的经济和产业基础作支撑。
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中,美元霸权显露出三大缺陷:第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外溢效应频繁引发全球金融动荡;第二,美元金融工具被武器化,干扰正常国际支付体系;第三,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让美国能够不断转嫁经济危机。尤其是在拜登政府时期,美国动用美元冻结俄罗斯资产,这一行为反而加速了“去美元化”的潮流。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美元已不再是绝对可靠的选择,纷纷探索替代方案。
中国则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动作频频。通过跨境支付系统CIPS,目前已覆盖109个国家和地区,处理了全球约38%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与此同时,金砖国家也在尝试建立新的货币篮子,意在削弱对美元的依赖。这些并非纸上谈兵,沙特已经考虑用人民币结算石油,印度和伊朗也探索易货贸易模式。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在推动再工业化与维护美元霸权之间始终存在结构性矛盾。二战后美国逐渐去工业化,如今想要逆转,但由于美元地位使其继续享受廉价进口的好处,制造业回流缺乏足够动力。
学界指出,美国依赖债务型增长模式,削弱了美元赖以生存的物质支撑。同时,国际力量格局的变化也动摇了其制度根基。特朗普时期的“退群”政策和频繁制裁,已经让美国盟友产生怀疑。进入2025年,欧洲国家减少美元储备比例,亚洲则加快去美元化进程。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顺差不断扩大,为全球高消费水平提供了关键保障。美国超市货架上,中国制造的基础消费品比比皆是,没有这些产品,即便美元再充裕,也难以维持普通家庭的生活质量。专家因此强调,货币的真正价值终归要靠实体经济支撑。
在俄乌冲突后,西方制裁本意在削弱俄罗斯,却反而引发欧洲能源危机和高通胀。俄罗斯以卢布结算天然气的反制手段,反而让欧洲承担了代价。这一事件使国际社会进一步认识到,美国的金融霸权并非不可撼动,它需要军事部署与盟友支持作为条件。与此同时,去美元化趋势逐步显现。2025年上半年,黄金价格突破3500美元/盎司,反映出市场对美元信心的下降。各国趁美元升值加紧购入黄金,而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攀升,利息负担日益沉重。这些矛盾并非短期问题,而是深层次结构性危机的集中体现。
在此背景下,中国采取了更为稳健和负责任的做法,推动本币结算机制,与37个国家建立合作关系。人民币国际化不是要彻底取代美元,而是为世界提供多样化的货币选择。与此同时,全球南方国家推动新型全球化,试图摆脱“美元—制成品”单一模式,转向“资源—制成品”的平等交换格局。美国的金融霸权在疫情期间大规模放水,把危机转嫁给新兴经济体,如今过度滥用制裁,更加速了去美元化的进程。
可以预见,去美元化不会一蹴而就,但这一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世界在寻找新的货币媒介,而中国制造业链条的牢固性和覆盖面,使其成为全球无法绕开的支点。最终,经济实力还是要靠生产力和信誉来维系。当霸权工具的效力削弱之时,扎实的实体经济将成为决定国家地位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