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行业寒冬中,又一家公司选择了冲刺港交所。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获悉,8月20日,港交所披露,四川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英发睿能”)递交了主板上市申请,中信建投国际、华泰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英发睿能暂未披露总的募资金额。招股书显示,约15%用于光伏电池片技术研发、约15%用于国内及海外销售渠道建设,另有61%用于建立及升级印尼基地。从资金使用占比可以看出,英发睿能上市的主要目的是加速出海。
目前,全球前五大电池片厂商中通威、爱旭已在A股上市,捷泰科技被钧达股份(SZ:002865)收购,中润光能在今年3月提交赴港上市申请。相比之下,英发睿能是动作最慢的,如果公司能如愿上市,则五大电池片龙头将全部实现资本化。
跨界冲出来的电池片黑马
英发睿能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以光伏电池片制造为主业的公司。英发睿能隶属于上海英发集团,现年62岁的张发玉为董事长兼创始人。
张发玉的人生经历几多曲折。他出生于安徽天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参过军,当过司机,后来辞职开办家庭作坊。90年代他抓住了浦东开发的机遇,花350万元在浦东机场附近买下20亩地,创办了上海浦东英发电子有限公司,赚到了“第一桶金”。目前英发集团已发展成为员工超8000人,年产值约2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英发睿能董事长张发玉
2016年,中国光伏正在逐步走出欧美“双反”打击的影响,重回高增长轨道。此时的张发玉看准机会、大胆入局,于当年6月在安徽老家创立了安徽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电池片为切入点正式进入光伏行业。
入局之后,英发睿能抓住光伏行业上行的机遇实现了迅猛发展。公司陆续引进四轮投资来扩大产能,投资方阵容豪华,包括宜宾高投、宜宾睿能投资、宜宾高投产业、宜宾绿能、国家绿色基金、东合创投、建鑫投资等。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目前,英发睿能分别在四川宜宾、安徽天长、四川绵阳及印尼拥有四个生产基地。截至2024年底,英发睿能的电池片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达到14.7%。截至2025年4月30日,英发睿能N型TOPCon电池片年产能达32.7GW。
值得一提的是,权威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日前刚刚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光伏电池片出货量排名》显示,英发睿能已经超越捷泰科技,升至全球电池片出货第三名。
2024年上半年,英发睿能首次进入该榜单全球前五,2024年全年位居第四,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全球第三,从名次变化可以看到英发睿能的电池片出货量增长惊人。
行业寒冬期上市挑战巨大
处于光伏产业链“夹心饼干”位置的电池片,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并且很容易受技术路线调整的影响,英发睿能同样摆脱不了这个“宿命”。
从2017到2019年间,PERC电池取代铝背场电池成为光伏行业主流,市占率高达80以上。从。从2022年起,TOPCon电池开始进入市场并逐步放量。2023-2024年,TOPCon完全替代了PERC成为主流。
技术路线的更迭,直接影响到了英发睿能的业绩。2022年、2023年,英发睿能分别实现收入分别约为56.43亿元、104.94亿元,同期实现利润3.50亿元、4.10亿元。结果到了2024年,英发睿能的收入掉到了43.59亿元,利润为亏损8.64亿元。这主要是公司原有的PERC电池产线关停退出所致。
与此同时,英发睿能的N型TOPCon电池片贡献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0%,2023年的7.1%,迅速上升到2024年的81.2%,今年前四个月再度升高至95.5%。这说明公司完全实现了TOPCon对PERC产能的替换。
如今,光伏行业又在兴起新一轮的技术迭代超,BC技术声势浩大,大有与TOPCon争夺直流之势。商业嗅觉敏锐的张发玉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他选择了抱紧BC龙头隆基绿能(SH:601012)的大腿,实现战略级合作。
2024年11月,英发睿能子公司英发德耀与宜宾高新区、隆基绿能签署年产16GW HPBC电池片项目战略合作协议,规划于2025年建成首期6GW产能。在BC电池领域的押宝,如果成功将有望让其在TOPCon红利减弱之后继续保持较高出货。
除了技术路线调整的风险,英发睿能上市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时机选择的不合时宜。目前,光伏行业正经历着史上最长、形势最严峻的一轮寒冬,大量项目延期、停滞,多家公司被迫退市、破产。就连英发睿能高度依赖的大客户——组件出货全球Top10的龙头企业们,也出现了集体亏损,最新公布的半年报显示亏损幅度还在进一步加大。
虽然行业各方在积极行动,反内卷已经上升成为政府意志,但光伏行业什么时候能走出寒冬、过剩产能什么时候能出清,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对于英发睿能来说,此时逆势IPO业绩增长的故事很难讲圆,资本更不会拿真金白银来开玩笑。英发睿能的上市之旅,少不了要面对诸多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