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底,全球海事论坛(Global Maritime Forum)董事会迎来中国航运界重量级人物——华光海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光海运”)执行董事长赵式庆正式被委任为该组织董事会成员。这一任命呼应了中国航运领袖在国际行业组织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同时也彰显了海事价值链协作的国际维度进一步延展。全球海事论坛首席执行官Johannah Christensen特别强调了赵式庆在国际关键航运枢纽香港的领导力及其在绿色能源领域发展前瞻视野的独特价值。他本人亦在就任声明中深刻指出:世界正处于十字路口,应对当前的挑战需要凝聚跨地域、跨行业的集体智慧。
△ 华光海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赵式庆
正值这位新晋董事履新之际,本刊记者有幸再度与其进行了一次深度专访。作为百年航运世家的第三代掌舵人,同时也是常年深耕民族文化事业与传统艺术的文化守护者,赵式庆身上浓缩着行业的传承与裂变——既深谙传统航运基因,更洞悉绿色转型要义。他执掌的华光海运从单一船东蜕变为横跨多业务领域的综合航运集团,并以智慧型航运企业的发展引领行业在历史与未来、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交融中探寻转型之路。与此同时,身兼香港航商总会创会主席、大湾区国际航运论坛召集人、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多重身份,赵式庆始终活跃于国际海事交流合作前沿,加速搭建中外海事对话桥梁。
亲历挪威海事展与在摩纳哥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等国际活动后,赵式庆敏锐地捕捉到地缘政治变局下的全球合作新脉动:国际相关方渴望了解中国发展,而中国航运界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全球参与主动性。他顺势提出为行业共识注入更多中国智慧,以同频共振合作机制塑造更可持续的全球航运生态链。在剖析航运业传统经验与颠覆性科技及经济现实的深层张力时,他给出了以“智慧加想象力”化解可持续转型瓶颈的破局思路。最后,面对本刊“2030愿景”之问,他以两幅图景向我们诠释了行业处于十字路口时应该做出的最佳选择和正确路径。
问:6月初,您出席了挪威海事展以及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蓝色经济与金融论坛,能否请您分享一下在欧洲参会期间让您印象深刻的见闻和体验?
答:此次从中国前往挪威、摩纳哥以及法国尼斯参会的代表团声势浩大,其中与航运和海洋相关的利益相关方来自各行各业,且专业水平很高。另外,比起过往我参加过的国际会议,中国的代表都更在意融入到讨论中。另一方面,国际航运界的朋友们,亦表示出想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强烈意愿,并期望与中国全产业链条的各方增进交流合作。这次欧洲之行让我感受到,尽管目前地缘政治很复杂,但大家依然很欢迎、很希望与中国业界加强合作。
问:作为新晋全球海事论坛董事会成员,您认为这一新角色对您个人而言具有怎样的深远意义?请您谈谈加入全球海事论坛董事会之后的重点工作计划。
答:对我而言有三重意义,一是如何在全球海事界论坛中加入中国视角,并为中国发声。二是希望我的参与能协助中国及中国航运业进一步融入全球话语体系。第三点,希望给更多中国航运企业提供平台和渠道,促进其与全球重要的航运相关方的交流,包括政府和国际机构等规则制定者,从而推动行业发展。
在可见的未来,我希望全球海事论坛的领导班子以及全球海事精英能了解中国,并参与在中国举办的活动。我也希望中国航运界以及相关产业链代表继续积极参与这类国际性的海事论坛。短期的重要目标是在未来一两年内争取将全球海事论坛的年度峰会放到中国内地举办。与此同时,全球海事论坛每年都会开展多种不同规模的活动。我们去年已在深圳前海举办了零排放联盟(Getting to Zero Coalition)的活动,今年希望进一步突破,继续在中国内地其他城市举办类似的活动。中长期方面,希望全球海事论坛与中国相关论坛主办方,建立起长期合作。除联合举办论坛及开展交流活动外,希望双方围绕低碳环保、可持续人才培养等重要议题形成共同研究和合作机制。此外,全球海事论坛自成立以来通过高峰研讨形成了众多行业共识,诸如波塞冬原则(Poseidon Principles)、零排放联盟、Sea Cargo Charter等倡议都是推动行业未来发展的良好范例。然而,过去这些行业共识主要集合了西方重要航运企业的声音,中国的参与相对来说较少。希望通过我的参与建立起一种合作机制和模式,让中国业界的意见、声音和思路融入未来更多的倡议和概念中,共建更可持续的全球航运生态链。
问:全球海事论坛是促进全球海事价值链协作的重要平台,您最近几年也在积极致力于推进国内外交流合作,并且在多个行业组织中担任要职。接下来,您将如何利用自身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多重领导身份所形成的合力和联动,通过全球海事论坛继续贡献于行业发展?
答:简言之,我希望能更有效地形成合力。去年成立了香港航商总会,汇聚了与航运、国际贸易及国际金融相关的利益相关方,旨在打破行业之间的壁垒,这个定位本身跟全球海事论坛有异曲同工之处。若在香港航商总会等国内行业组织与全球海事论坛之间形成更好互动,就能为中国以及国际重要利益相关方搭建同频共振的平台,促进双方逐渐形成共识,并付诸行动。
在更具体的层面上,全球海事论坛最核心的重点可以归结为两个领域:一个是与绿色燃料、清洁能源转型相关的工作,主要通过零排放联盟来执行;另一个是可持续人才培养,即其人力可持续发展计划(Human Sustainability Programme),由全船联盟(All Aboard Alliance)工作小组负责推进。我认为这两点其实与中国航运界的关注点高度契合,而且在这两个议题上,中国都有其特殊的资源、角度和功能,与全球海事论坛致力推动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我希望能将中国的独特优势与全球海事论坛的国际资源实现整合,从而形成更好的合力往前推进。
问:华光海运通过不断转型与创新,从一家传统船东发展成为综合航运集团,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巩固了竞争力。近期,华光海运子公司华光能源正式成立,标志着公司在绿色能源领域又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请您谈谈未来华光海运还将着眼哪些方面继续推进多元化布局。
答:华光是一家综合性的国际航运企业,有四大核心运营板块。首先是大家所熟知的船东板块;其次是船舶管理板块,该业务从2018/2019年开始持续稳健增长,大约每年新增10到15艘船,到今年船队规模有望突破100艘;第三是散货经营板块,最近一年来已成为独立营运中心;第四是最新设立的华光能源。
在以上四个板块的基础上,我认为我们第一阶段的多元化发展已经画上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下一步要从六个方面推进第二阶段的多元化布局。一是进一步促进业务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华光开展散货经营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去年非常波动的市场中依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业绩,这也让我们坚定了继续深耕散货业务的决心。
二是资本的多元化发展。在资本利用上,比如进行个别船舶资产投资时,华光一直以来都崇尚合作精神,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欧美、日本、中国香港还是内地,都有很多合作伙伴。但要进一步加快自身发展,我相信在资本利用以及多元化融资等方面,华光还有进步空间,还可以做到更多。未来无论是在本金、贷款/融资方面,我们都会继续沿着多元化的方向前进。
三是地理上的多元化发展。自2019年以来,华光从集中在香港总部经营管理的模式,逐渐稳健地朝更全球化的企业布局转变。目前,我们已在全球设立四个主要办事处:香港、深圳、伦敦和热那亚。未来华光将持续加快这一发展趋势,很可能会在内地设立更多办事处,同时也会考虑在海外进一步布点。
四是新业务拓展。其中一个例子是我们去年收购了一家意大利船管公司,成立了新的子公司Venture Ship Management Europe,强化了全球业务布局,并注入了新的人才动能。通过这些并购活动,华光也在不断加强公司的知识结构和团队结构,在新增领域亦可充分展现自身能量。
五是全产业链合作。这也是华光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方向,以我们与中国燃气、中船租赁合作的LNG船建造项目为例,此项目汇集了船东、租家、船舶租赁等各方伙伴,形成了一种全产业链合作模式。作为多元化布局的范例,我们期待在今后更多业务中复制推广,确保未来发展更稳健,并探索更多创新的全产业链合作模式。
最后,我们未来的多元化布局和增长都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因此,如何加强、巩固我们与知识中心的合作,包括海事大学或新能源等领域的研究机构,也是一条重要的发展思路。
问:全球海事论坛汇聚了传统航运巨头与科技新兴力量。您认为行业应如何平衡历史经验积淀与颠覆性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华光海运的实践能为这种平衡提供哪些参考?
答:深入浅出地来讲,经验只有经过深化、沉淀、凝结成智慧才有用。何谓智慧?即通过经验去窥视行业的底层逻辑、根本发展原则和模式。同时,不能因固有方法和曾经出现过的现象阻碍了对未来的推测。我们会受到新科技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不可能完全从过往的历史中去复制。因此,首先把经验转化为智慧。其次,透过想象力去进一步了解和思考科技能给传统行业带来的贡献以及颠覆性影响,比如低碳和数据化。如果缺乏想象力,只凭经验去揣摩未来发展,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就会严重受限。因此,“智慧加想象”才是平衡经验与科技的核心所在。
同时,必须把经验与科学真正融合起来,才能让科技得到最好的利用。在21世纪,我们应该从一个传统单靠经验的时代走向一个智慧航运时代。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华光能够发展成为一个智慧型的航运企业。
问:在您看来,航运业应如何设计可持续转型路径,从而既能实现脱碳目标,又能兼顾经济效益?
答:首先要拥抱变化。绿色转型是一个必然趋势 ;尽管转型带来不确定性和挑战,但华光会坚定不移地朝着环保低碳的方向迈进,这也是我们的核心承诺。与此同时,企业的发展不能脱离经济现实,要通过对经济形势做出理性和科学的判断来采取对应的举措。
其次,增进跨行业、跨界对话与协作。其中,传统航运企业如何同科技企业、船厂以及能源企业交流合作,是未来转型的要点所在。过往几十年发展中,航运常常倾向于单纯与其直接相关的行业往来,尽管是全球经济发展、全球贸易的重要载体和“血脉”,但该行业与很多最终用户以及其他重要工业支柱的交流合作实际远远不够,亟待突破。
同时,转型有赖于知识,即人才,才能真正将想法执行落地。最后,一方面要有接受挑战并在危机中找寻机会的开放心态,但更重要的还是想象力。
问:说到想象力,如果请您对2030年的航运业提出一个愿景,您希望它是什么样的?要达成这种愿景,行业当下最亟需改变的是什么?
答:目前人类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航运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新一轮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正在酝酿,例如东盟、金砖国际组织、一带一路等。很多新的贸易网络正逐渐形成,而一些旧有的联盟体系正趋于瓦解;同时我们也面临着环保低碳、全球气候改变以及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出现。我想画两幅图,一是在有效的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大家迅速过渡到清洁能源,并通过有效的全球合作网络,包括跨产业合作,尽快实现人类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是一个比较理想、完美的图景。而在另一幅图中,贸易全球化逐渐瓦解,各国推出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有大量关税以及制裁出现,伴随更多灾难和战争,全球供应链遭受冲击,绿色转型也无法如期推进。
这两幅图描绘了两个极端,但这两种趋势都正在我们眼前浮现。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全球跨产业链合作,甚至跨越政治理念差异,为全人类更有效、更可持续的发展达成共识。我们现在正处于两个极端之间,未来5年取得何种成果,将决定能否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甚至零碳目标。
我有三条建议。第一,形成更好的全球协作,共建信息交流与合作机制。第二,航运需跟其他重要工业支柱建立深度合作。第三,我们的经济模型需要改进。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的经济结论,实际上忽略了人的因素等重要元素,因此带来了贩奴及不平等贸易等现象。还有一个问题至今仍未正式得到重视,即未能在经济模型里真正植入可持续发展。全球海事组织所运用的经济手段,只能在行业内局部地提出相对平衡,而没有真正从大的经济模型和经济结构上取得突破。在我看来,如果无法实现这一突破,人类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能源转型难以成功。因此,重新设计全球经济范式至关重要,这是目前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