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华策咨询王云利
行业困境:结构性压力与周期性波动的共振
当前白酒行业正经历经济周期、消费分层、代际更迭与政策调整的四重冲击,其复杂性远超 2012 年 "八项规定" 时期。根据中国酒业协会联合毕马威发布的《2025 中国白酒酒业市场中期研究报告》,2025 年一季度全国白酒产量同比下降 7.2%,上半年 59.7% 的企业利润率下滑,50.9% 的企业营业额减少。这种困境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结构性矛盾的叠加:
1. 经济周期与消费分层的共振效应
在宏观经济增速换挡期,800-1500 元高端价位段出现价格倒挂现象。茅台 1935 等次高端产品被迫降价至 700 元左右以换取销量,反映出企业预算收紧导致的商务宴请需求萎缩。与此同时,大众市场呈现明显的消费降级趋势,100 元以下光瓶酒年复合增长率达 14%,预计 2024 年市场规模将超 1500 亿元。这种 "高端失守、低端难攻" 的格局,使得区域酒企面临双重挤压。
2. 消费群体代际更迭的深层影响
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正在重塑市场规则。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5-35 岁群体白酒饮用频率下降 22%,且偏好 50 度以下的低度酒,42 度以下白酒已占总产量的 50%。传统 "感情深一口闷" 的劝酒文化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露营、居家独酌等 "微醺" 场景,婚宴用酒量从每桌一箱降至两瓶。消费行为从 "面子消费" 转向 "品质消费",倒逼企业重新定义产品价值。
3. 行业竞争格局的存量博弈
白酒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CR6 企业占据 A 股白酒营收的 87.6%,马太效应愈发显著。与此同时,江小白转型果酒 "梅见"、胖东来推出精酿啤酒等案例显示,低度酒、精酿等新兴品类以年增速超 10% 的速度分流传统白酒需求。渠道生态也在重构,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的 "低价引流" 策略导致名酒均价走低,区域酒企因缺乏品牌溢价和线上运营能力,市场份额加速萎缩。
4. 政策调整的情绪扰动
尽管 2025 年 5 月发布的 "禁酒令" 将公务接待用酒限制推向新高度,但政务消费占比已从 2011 年的 40% 骤降至 2023 年的 5%,头部企业如茅台的政务渠道销量占比不足 1%。真正的挑战在于政策常态化下的心理预期调整,资本市场对白酒股的信心受挫,5 月 19 日至 6 月 16 日同花顺白酒指数累计跌幅达 4.35%,茅台、五粮液等龙头股创阶段性新低。
破局路径:从政策依赖到价值重构的战略转型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白酒行业需跳出传统思维框架,通过产品创新、场景重构、渠道优化与全球化布局,在存量市场中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1. 产品创新:从高度化到低度化的结构性调整
低度化已成为行业不可逆的趋势。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头部企业纷纷推出 39 度五粮液、43 度茅台、38 度国窖 1573 等产品,通过降低饮用门槛和价格带吸引年轻消费者。泸州老窖更将低度酒产品占比从 15% 提升至 50%,并提出 "中低度酒将成为未来趋势" 的战略判断。这种调整不仅契合健康消费理念,也为国际化铺路 —— 国际主流酒精度多在 43 度以下,降度成为接轨全球市场的关键。
2. 场景重构:从商务宴请到多元消费的场景延伸
头部企业正加速绑定民营企业商务宴请、个人自饮及宴席场景。茅台 1935 通过强化 "喜" 文化内核、升级酒体品质,在 2025 年春节动销同比大幅增长;五粮液推动浓香酒公司打造 10 亿级、20 亿级、50 亿级大单品,覆盖不同价格带需求。与此同时,企业积极探索 "白酒 + 文旅" 模式,如茅台文旅官宣张艺兴为代言人,通过文化 IP 跨界合作增强品牌吸引力。
3. 渠道优化:从传统经销到数字化生态的深度变革
在渠道库存高企的背景下,企业需平衡线上线下关系。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的 "百亿补贴" 虽导致价格倒挂,但也是消化库存的重要窗口。五粮液通过数字化营销精准捕捉需求,茅台则深化直营模式,与经销商共同举办高端品鉴会以稳固合作。即时零售的崛起重构了消费场景,酒企需加强与美团、饿了么等平台的合作,实现 "线上下单、即时配送" 的消费闭环。
4. 全球化布局:从本土市场到国际舞台的战略突围
2024 年我国白酒出口额达 9.7 亿美元,同比增长 20.4%,国际化加速成为行业共识。茅台、五粮液集体出征达沃斯,洋河梦之蓝高端系列登陆美国市场,泸州老窖国窖 1573 牵手澳网赛场,通过全球主流展会和体育赛事扩大影响力。然而,国际化并非简单的产品输出,需结合当地消费习惯进行适应性调整,如开发小瓶装、低度化产品,并融入文化叙事以提升品牌认同。
5. 厂商关系重构:从博弈对抗到命运共同体的协同发展
头部企业开始重新审视与经销商的关系。五粮液董事长曾从钦提出 "不内卷、不内战、不内耗",将保障经销商合理利润摆在首位;贵州习酒承诺坚守契约精神,与经销商共担风险。华润酒业提出构建 "目标一致、资源共享" 的厂商命运共同体,从简单的合同交易转向更深层次的协作。这种关系重构有助于缓解渠道压力,共同应对市场波动。
未来展望:穿越周期的关键能力建设
在 "消费者定义价值" 的时代,白酒行业的长期竞争力取决于三大核心能力:
1. 品牌年轻化能力
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要求企业打破固有圈层。汾酒通过 "抓青花、强腰部、稳玻汾" 策略,将青花 30・复兴版打造成次高端标杆;洋河推出 33.8 度微分子酒,主打 "轻白酒" 概念。品牌传播需从传统广告转向社交媒体营销,如抖音挑战赛、小红书种草等,以引发年轻群体的情感共鸣。
2. 供应链韧性建设
在批零倒挂、库存高企的背景下,企业需优化供应链效率。茅台通过调控市场供需降低经销商库存压力,五粮液利用数字化优化产品配送节奏,山西汾酒调整发货节奏以平衡市场供需。同时,企业应加强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合作,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应对粮食价格波动风险。
3. 政策响应与风险管控能力
尽管 "禁酒令" 实质影响有限,但企业需建立政策预警机制,提前布局应对措施。例如,茅台在股东大会期间以蓝莓汁替代酒水,主动响应政策导向。此外,企业应加强 ESG(环境、社会、治理)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应对潜在的政策变化和消费者价值观升级。
当前白酒行业的困境,本质上是产业周期、消费周期与政策周期的阶段性重叠。宏观经济下行与禁酒令的双重压力,既是挑战也是行业洗牌的契机。头部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场景重构和全球化布局,正在构建穿越周期的护城河;而区域酒企若不能及时调整战略,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未来,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只有那些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变革中实现凤凰涅槃,引领中国白酒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正如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所言:"更低的酒度,更好的风味,理应是酒业发展的选择。" 在理性消费与健康意识主导的新时代,白酒行业的价值重构之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