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凃秋晨
“高性价比超市”“临期折扣”“大牌平替”……很多急于下结论的人,会把当下年轻群体中流行的“反向消费”单纯地归结于一种消费上的妥协。其实,近距离观察年轻人“反向消费”的行为,我们会发现,他们本质上“反”的是品牌溢价、华而不实的包装、广告营销出的焦虑,而对商品性价比、实用性、可持续性的要求一点也没有降低。
有媒体将这种趋势解读为“中国消费者近30年来,第一次集体性的清醒与自我审视”。“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恰恰彰显出的是这届年轻人“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的决心,这也倒逼商家必须充分展现诚意,想办法证明每一元报价都物有所值。
这届年轻人也善于以社交平台为矛,刺破华而不实、层层包裹的广告泡沫。如今很多商家选择在社交平台上投放“软广”,请网络大V带货。但是年轻人作为社交平台的活跃用户,同样善用平台分享“避雷产品”和“薅羊毛秘籍”。什么样的产品成分相同、功效接近,却没有大牌溢价;哪些所谓的“新品”没有一点原料升级,反而是商家“加价没商量”的障眼法……这些在网帖中较真并分享“值不值”的年轻人,正在重新揭示消费的本质。
“反向消费”的年轻群体,正通过理性的选择,过有品质而不浪费的生活。其中,对“品质”的追求,建立在一手的消费体验基础上,所以比起大牌LOGO更愿意为“平替”买单;而对“不浪费”的自觉,源于清晰看见自身需求并精准匹配的能力,因而9.9元一人够吃一个月的小包装大米才是“量身定制”。如今,年轻消费者已经懂得如何区分“想要”和“需要”,认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一定要通过拥有价格更高的物品来实现,对于真实存在的自身需求也能够通过成熟审慎的消费选择来满足。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够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