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近年来持续深化,其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支付占比曾呈现稳步上升态势。
然而,近期这一趋势出现阶段性调整,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6月人民币全球支付份额降至2.88%,排名滑落至全球第六位,这也是继5月被加拿大元超越后连续第二个月位居第六。
这一变化引发市场关注,究竟是何种因素导致人民币支付份额出现短期波动?要厘清这一问题,需结合全球货币支付格局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结构性变化综合分析。
从全球货币支付版图来看,美元仍以绝对优势占据主导地位。2025年6月,美元支付份额为47.2%,虽较上月下降超1个百分点,但凭借庞大基数仍稳居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近期通过的《稳定币监管法案》被视为巩固美元霸权的重要举措,该法案为稳定币发展提供监管框架,客观上有利于美元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延伸布局。
欧元作为全球第二大支付货币,6月支付份额稳定在23.9%,与上月基本持平。
美元与欧元合计占比超七成,凸显西方阵营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强势地位。
尽管欧债危机后欧元区经济面临挑战,但欧元作为区域一体化核心货币的地位仍难以撼动。
排名第三的英镑6月支付份额为7.6%,较上月提升0.5个百分点,其支撑力主要源于伦敦作为全球最大外汇交易中心的金融枢纽地位,尽管英国经济规模已跌出全球前五,但金融服务业优势仍为英镑提供关键支撑。
日元在6月以3.84%的支付份额重回第四位,较5月略有上升,而加拿大元则延续上升势头,6月支付份额达3.43%,连续第二个月超越人民币。
对比来看,人民币支付份额从3月的4.13%逐步下滑至6月的2.88%,5月、6月均跌破3%关口,这一变化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针对人民币支付份额的阶段性调整,需辩证看待其背后动因。首先,美国自2025年4月发起的贸易战是否为关键影响因素?
从数据表现看,二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不仅未现萎缩,反而呈现增长态势,表明关税战与人民币支付份额下滑并无直接关联。深入分析发现,人民币支付份额的暂时回落更多源于统计口径差异与技术性分流。
关键因素之一在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快速发展。作为中国人民银行主导建设的人民币跨境清算基础设施,CIPS自2015年上线以来持续完善,目前已拥有超180家直接参与者,覆盖全球6大洲、105个国家和地区。
2024年数据显示,CIPS系统处理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金额同比大幅增长43%,显著提升了人民币跨境结算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银行与境外分支机构间的人民币结算交易主要通过CIPS完成,而SWIFT系统仅能统计通过其报文网络处理的交易。随着CIPS应用范围扩大,越来越多人民币跨境交易脱离SWIFT统计体系,导致后者披露的支付份额无法全面反映人民币实际使用情况。
另一重因素则与支付场景结构性差异有关。SWIFT系统主要服务于大额跨境支付,而小额跨境支付(通常指单笔低于1万美元的交易)多采用其他清算渠道。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跨境电商市场,C2C(消费者对消费者)贸易占比突出,此类交易以小额为主,且大量使用人民币结算。
由于这类交易未纳入SWIFT统计范围,客观上造成人民币支付数据在SWIFT体系中的"缩水"。此外,中国境内人民币支付完全通过自有清算系统完成,与欧元、英镑等货币境内支付普遍采用SWIFT的情况形成对比,进一步加剧了统计差异。
从更宏观视角看,人民币支付份额的阶段性调整恰反映了其国际化路径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CIPS系统功能完善、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创新(如"跨境人民币便利化试点")以及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场景拓展,人民币结算正从传统贸易领域向服务贸易、直接投资、金融市场交易等多维度延伸。这种支付渠道的分散化与场景多元化,虽在短期内影响SWIFT统计数据,但实质上强化了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网络效应与自主性。
展望未来,人民币国际化仍将持续推进。一方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等新兴市场的经贸合作深化,将为人民币在区域贸易结算中提供更广阔空间;另一方面,金融基础设施的持续优化(如CIPS与本地清算系统的对接)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结算效率。
尽管SWIFT数据显示人民币支付份额暂居第六,但这更多是统计口径与技术路径调整的结果,而非实际使用规模缩减。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生态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全球支付地位有望在更均衡、多元的基础上实现稳健发展。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