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投证券披露了大连融科储能集团上市辅导进展。本期辅导时间为2025年4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达到了预期的辅导效果,标志着其冲刺IPO准备进入关键阶段。
这一消息不仅引发资本市场对储能赛道的关注,更将全球最大钒电解液供应商——大连融科推向行业聚光灯下。作为全球首个实现全钒液流电池GWh级应用的企业,其上市进程与行业技术突破形成共振,勾勒出长时储能技术商业化的清晰路径。
资本助力技术龙头,全钒液流电池进入规模化拐点
国投证券辅导报告显示,自2025年4月启动辅导以来,项目组系统梳理了储能行业政策框架,重点核查融科储能关联交易合规性及历史沿革适格性。据企业官网披露,这家成立于2008年的企业已构建起从钒矿开采到电解液生产、电堆制造、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布局,注册资本金达3.89亿元。值得关注的是,其钒电解液产能突破4万立方米/年,占全球市场80%份额,产品供应覆盖北美、欧洲、澳洲等12个国家和地区。
在技术参数层面,企业主导制定的《全钒液流电池通用技术条件》等5项国家标准已实施。其第三代电堆产品能量效率达82%,较2023年行业平均水平提升15个百分点,系统成本降至2.5元/Wh以下,较锂电池储能系统低30%。这种技术代差在2025年新疆吉木萨尔100MW/500MWh项目中得到验证,该项目作为全球最大在运钒电池电站,度电成本已突破0.4元/kWh临界点。
辅导期间,国投证券特别关注企业治理结构优化。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完善内控流程,企业已满足北交所上市条件。据东方财富数据显示,2025年1-6月,融科储能实现营收18.7亿元,同比增长213%,其中海外收入占比达37%,较2024年提升9个百分点。
行业爆发式增长,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
中国能源研究会《2025年液流电池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液流电池储能呈现爆发式增长,新增投运项目10个,总规模达223.31MW/1091.24MWh,同比增长272%,其中全钒路线以68%占比占据主导,锌溴、铁铬等技术路线进入工程化阶段。
这一态势源于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长时储能装机占比超50%,甘肃等地出台风电项目配储4小时以上新规,直接推动钒电池在西北新能源基地的应用。
技术层面,大连化物所研发的混酸电解液技术实现突破,钒离子浓度提升至3.5mol/L,能量密度达45Wh/kg,较传统体系提升60%,在甘肃河西走廊800MW/4800MWh储能集群中,单箱电解液储能容量从4MWh提升至6.8MWh。
成本方面,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统计显示,2025年钒电池系统成本降至2.5元/Wh,较2023年下降42%,其中电解液成本占比从65%降至48%,电堆成本因非氟质子膜国产化降低40%。这种经济性在内蒙古电网侧储能项目得到验证,其全生命周期成本较锂电池低18%,进一步巩固了钒电池在长时储能领域的竞争优势。
全球竞争格局重塑,中国企业掌握标准话语权
在2025年德国汉堡国际储能大会上,大连融科展示的5MW/20MWh集装箱式储能系统成为焦点。该系统搭载第四代电堆技术,功率密度达35kW/m³,可在-30℃至50℃宽温域稳定运行,突破了液流电池的环境适应性极限。这一技术优势直接推动其开拓北欧市场,2025年5月与瑞典Vattenfall公司签订的100MW/400MWh储能合同,创下欧洲钒电池订单规模之最。
中国企业正通过三大产业集群构建全球竞争力:攀西钒钛集群依托攀钢集团钒资源,形成从钒渣提钒到电解液生产的完整链条,2025年五氧化二钒产能达14万吨,可支撑15GWh储能系统需求;大连创新集群以融科储能为龙头,集聚32家上下游企业,实现电堆、膜材料、BMS系统等核心部件的本地化配套;甘肃应用集群则建成河西走廊800MW/4800MWh储能基地,采用“风光储一体化”模式,将新能源弃电率从12%降至3%,验证了大规模钒电池在电网侧的应用价值。
技术标准领域,由大连化物所牵头制定的IEC 62932-1《液流电池通用要求》将于2025年底发布,标志着中国技术规范首次主导国际市场。据IRENA统计,2025年全球钒电池新增装机中,中国企业占比达67%,较2020年提升41个百分点。从技术突破到产业集群,再到标准输出,中国钒电池产业正以“研发-制造-应用”的全链条优势,重塑全球长时储能竞争格局。
长时储能经济性凸显,商业模式创新加速
在2025年新疆甘泉堡400MW/1600MWh混合储能项目中,大连融科储能创新性采用"钒电池+钠离子电池"技术路线,其中钒电池承担8小时以上长时储能需求,钠离子电池负责2-4小时调峰,项目全生命周期收益提升23%,验证了多技术融合的经济性优势。
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湖南储能示范工程首创电解液租赁模式,用户仅需购买电堆系统即可,初始投资降低40%,该模式已在5省推广,形成12亿元租赁市场规模;甘肃武威共享储能项目通过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实现"容量租赁+峰谷价差"收益,2025年上半年项目收益率达11.3%,较传统模式提升6.8个百分点。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20MW/80MWh虚拟电厂项目则接入电网VPP平台,聚合分布式能源参与调频辅助服务,单日最高收益达2.8万元。这些创新模式不仅降低了储能应用门槛,更通过市场化机制释放了长时储能的多元价值,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商业化路径。
随着国投证券辅导进入第七期,大连融科上市进程引发资本市场热切期待。这家手握全球最大钒电解液基地、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技术龙头,其IPO不仅将改写储能行业估值体系,更标志着长时储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资本市场的关键跨越。
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全钒液流电池正以“安全长寿命+资源可控性”的核心优势,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拼图,而融科储能的上市之路,无疑将为这场技术革命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