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外卖高峰期间,外卖员正在肯德基取餐。
早上7点,饿了么App弹出18.8元膨胀红包提醒,让厦门白领小秋习惯性点开页面。用券后,她爱吃的20元川豆炒肉末套餐到手仅需7.8元——如此这般的“羊毛”,小秋已“薅”了半个月。
几乎同一时间,镇海路一家卤味店的老板还没开锅就对着满满的订单苦笑——大量的鸡腿鸡翅订单让他天天忙到凌晨,营业额翻倍的背后,却是利润近乎“零增长”的现实。
最近,一场由淘宝闪购500亿元补贴引燃的外卖大战,裹挟着美团、饿了么、京东外卖等平台,在厦门餐饮市场掀起一场关乎行业生存逻辑的激烈博弈。
【消费者】 薅羊毛
大额券和补贴叠加,奶茶甚至能“0元购”
“满25元减21元的券叠加店铺优惠,5元买了份套餐还送饮料,0.01元抢了一箱矿泉水!”住在莲坂的白领小林最近“薅羊毛”的“战绩”颇具代表性:7月以来,她在各个平台间穿梭,不错过任何一张大额补贴券,共囤积了10多份饺子、15杯奶茶和20盒卤味的券。打开外卖平台,减18.8元、减25元的大额券密集推送,奶茶、冰淇淋、水果等商品甚至能通过“平台补贴+店铺券”实现“0元购”。
这种消费刺激直接体现在订单数据上。7月5日,美团订单量突破历史峰值,饿了么、淘宝闪购的日订单爆满。家住思明南路的张阿姨算过一笔账:“用券后3元就可以买2个卤鸭锁骨,还送货上门,比自己卤还便宜,一天补贴发了好几次,买到的卤味可以吃几天。”
但狂欢的背后暗藏隐忧。在软件园上班的小王说:“12点下单的午饭,1点多才送到,早就过了饭点。”小王的遭遇并非个例,“外卖大战”开始后,热门时段配送超时成为常态,原本15分钟的配送时间要延长至1小时以上。
【商家】 拼成本
有的能实现薄利多销,有的却说赔本赚吆喝
“一瓶矿泉水的钱,能买带配送费的套餐,商家真的赚钱吗?”这是消费者蔡小姐最困惑的问题。难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定律不再适用?
在莲前西路一家快餐加盟店,记者找到了答案:一份标价27元的辣子鸡套餐,包含鸡腿肉、时蔬、米饭及可乐,成本约13元。用券后商家实收22元,扣除3元配送费和20%平台服务费,每单仅赚3元。即便午间下单高峰,利润也不足200元——这也是不少商家选择自配送的关键:3元利润可能就是盈亏的分界线。
“薄利是肯定的,补贴分成比例、供应链实力决定是否盈利。”一位餐饮店老板告诉记者,7月活动期间,满减券的成本由平台承担一部分,商家如参与活动也承担一部分。“像我们这种小店,比例差不多是平台支持7成,但听说大的连锁品牌能谈到平台承担更多。”他透露,有供应链优势的商家更占优势——通过批量采购,成本优势变得尤为重要,即使折扣力度大,仍有利润空间。
订单量的暴涨是最直观的变化。一家新开的湘菜馆老板蔡先生告诉记者,小店特地选择补贴大战的时候开业,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7月以来日均订单增至200单,店员从早上忙到凌晨。“外卖店基本上7天定生死,这次参加活动,我们觉得很有利,虽然每单利润薄,但总量上去了,成交量大,平台就会推更多的顾客,店铺展示位置更靠前,以后议价能力也会进一步提升,很多客户都可能是回头客。”蔡先生说,对于新店,有大力度的活动,即使赔本也要跟。
但并非所有商家都能笑到最后。中山路附近一家茶饮店老板说,7月第一周虽然爆单了,但也是赔本赚吆喝。“补贴后,单多了但利润没增加,人力成本却提高了,必须多请2个人,又增加了一部分成本。”这位老板告诉记者。
【骑手与平台】 卷配送
骑手日均收入涨了 但超时订单和投诉也多了
“以前每天跑50单,现在要跑120单,脚不沾地。”饿了么骑手陈师傅的电动车仪表盘显示,7月以来他已骑行1200多公里。平台推出的配送奖励政策让收入水涨船高——有的骑手日均收入从200元-300元增至500元,但代价是工作时间延长,超时订单和投诉也多了,“不是不想快,是真的送不过来。有时候凌晨1点还在送单,小区保安都认识我了。”
平台之间“卷配送”,配送效率正是平台配送资源实力的展现。记者看到,我市不少小区上架了淘宝闪购外卖的广告,“30分钟送到家”成为广告词。美团也在保障配送时效上发力,通过动态调整配送范围、临时取消部分区域的补贴限制来分流订单。饿了么则主打流量优势,主打“高频消费+免单卡”,配送效率不是优势。京东外卖虽以“0佣金”吸引商家入驻,但市场仍然在培育提升,配送压力并不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外卖大战还催生了新的下游业态:专门为消费者“薅羊毛”提供建议和“地图”的推广平台应运而生,“省钱博主”也成为各大社交媒体的“流量密码”。
观点
健康的外卖生态需多方平衡
“这场补贴战本质是平台资本争夺用户的短期行为,但对餐饮业的影响可能长期存在,我们希望商家和平台可以协力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厦门市餐饮行业协会监事长兼书记胡艺忠表示,短期内,补贴确实能为消费者带来实惠,为商家带来流量,但长期来看,价格体系的维护仍然是需要注意的。
他分析,当前厦门参与补贴战的商家中,有不少商家担心活动结束后客流断崖式下跌,也有部分认为“不理性的低价会让消费者对原价产生抵触”。更值得注意的是线上线下的价格失衡——部分商家线上套餐价比线下低,导致堂食客流显著减少。“已经有一些店减少了堂食的空间,主攻外卖,实体店的生存根基可能进一步削弱,对平台的依赖性或进一步增加。”胡艺忠说。
在胡艺忠看来,健康的外卖生态需要多方平衡:“平台转向技术赋能,补贴应该符合价格规律;商家要借流量红利积累用户,拿出质量;消费者也需理性看待优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是根本。”
夜幕降临,厦门的外卖骑手仍在车流中穿梭。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由资本点燃的补贴大战,终将回归商业与价值的本质。
(文/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 图/本报记者 卢剑豪)
上一篇:香港虚拟资产行业运作“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