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进一步巩固了龙头地位。
在充满压力的市场环境下,安踏上半年仍实现了14.3%的双位数的增长,实现营收385.4亿元。
旗下所有品牌上半年收入均创新高。
其中主品牌收入同比增长5.4%至169.5亿元,FILA收入同比增长8.6%至141.8亿元。
包括可隆、迪桑特在内的所有其他品牌收入74.1亿元,同比增长61.1%,占比进一步提升至19.2%。
由集团控股的亚玛芬体育上半年同比扭亏,为安踏带来应占合营公司利润4.34亿元。
受2024年同期亚玛芬上市形成的高基数影响,安踏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8.9%至70.3亿元。
在剔除亚玛芬上市带来的一次性收益以及联营公司损益后,安踏归母净利润为66亿元,同比增长7.1%;归母净利率同比降1.2个百分点至17.1%。
下半年的市场压力依然严峻。
管理层指出,7、8月安踏主品牌与FILA零售流水表现承压,趋势弱于二季度,但最近一周已呈现回暖迹象。
在此背景下,安踏对全年收入指引作出了调整:主品牌增速从高单位数下调至中单位数;可隆、迪桑特等其他品牌增速从30%上调至40%;FILA则维持中单位数增长预期不变。
对安踏而言,在提升现有品牌运营效率的同时,还需持续搜寻并整合并购目标,其面临的挑战多元且复杂。
能否保持整体增长态势、推动主品牌与FILA突破个位数增长、维持利润水平,以及确保新品牌的高质量运营,均被市场密切关注。
增速分化
户外市场红利期下,以可隆和迪桑特为代表的新贵们仍是驱动增长的核心力量。
可隆表现尤为亮眼,以接近80%的同比增长率领跑,成为上半年增速最快的品牌,同时折扣率维持在85折以上,实现高质量增长。
据安踏执行董事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赖世贤介绍,过往可隆在东北及北方区域表现突出,今年以来在东北以外的区域也实现了突破。
迪桑特的店效则由去年的接近230万元提升到约270万元,原店效5000万元的门店也由16家增长到33家。
对专注于高效优质大店的迪桑特和可隆而言,区域渗透仍将带来增长空间。
华兴证券分析师姜雪烽指出,迪桑、可隆门店数量每年店铺数量约以10%的速度增长。据其观察,随春夏SKU的增多,迪桑特将逐渐从东北核心区域向南方扩张。
但总体而言,高端小众的品牌定位决定了其门店落地标准严苛,开店的天花板相对较低。
店效提升对安踏整体长期增长的意义愈发重要。
过去五年,安踏在门店总量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实现营业收入增长达1.6倍,反映出了零售效率的显著优化。
不过两大基石品牌安踏主品牌与FILA,仍未突破个位数增长瓶颈,均仍处于运营效率提升的磨合期。
主品牌当下的核心叙事围绕渠道升级展开。
为破解“千店一面”的同质化困局,2024年,安踏品牌将门店体系细分为五大层级,以精准适配不同商圈及客群需求。
殿堂级和竞技场级店铺瞄准高端、地标商圈,安踏冠军和安踏作品集则分别主攻户外场景和中高端潮鞋。
竞技场级门店月均店效超过100万元,达到传统门店的三倍以上;殿堂级门店与安踏冠军店月效在50万元左右。
在探索新店态的同时,也在逐步淘汰低效门店。
上半年,主品牌净关闭门店10家,门店总数为9909家。
到2025年底,安踏品牌门店总数预计维持在9600至9800家,意味着下半年仍存在100至300家左右的调整空间。
年初刚刚完成换帅的FILA,目前则仍处于组织调整、品牌重塑和品类拓展的初期阶段。
FILA近期提出“ONE FILA一个斐乐”战略,聚焦中产消费群体,目标客群由个人延伸至家庭乃至社群,重点拓展网球与高尔夫两大高端运动赛道。
上半年,FILA新增功能性轻跑鞋、网球、高尔夫等鞋类产品,鞋类产品收入占比或在2024年的40%基础上进一步增加。
受加大产品投入、电商渠道及鞋类产品收入占比提升等因素影响,FILA毛利率同比下滑2.2个百分点,降至70%以下。
在理想情况下,店效的提升将释放经营杠杆,有助于经营利润率改善。
但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渠道拓展所需的前期投入,均可能为利润表现带来不确定性。
2024年,安踏毛销差同比下降3.4%,致使经营利润率降至23.4%。
该趋势在今年上半年得到缓解。
在整体毛利率下滑0.7个百分点的背景下,安踏通过精细化运营和资源优化,使经营利润率回升至26.4%,创近五年中报新高。
不过安踏手中仍有其他品牌处于培育期。
例如收购不久的狼爪,但这次并表也让安踏上半年库存周转天数增至136天,较去年同期上升22天。
安踏将为狼爪制定3-5年的复兴计划,围绕核心价值重塑产品与品牌体系。
狼爪2024年中国区收入规模约7-8亿元,约占该品牌全球收入的30%。目前其在中国拥有约30家直营店及超100家加盟门店。
尽管该品牌有望于下半年起贡献收入增量,但今年可能因整合并表带来亏损及费用压力。
持续“扫货”
安踏仍在持续完善其品牌矩阵,战略性填补市场空白。
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在致股东信中进一步阐述了多品牌并购的逻辑:
一是收购具有强品牌价值和基因的品牌,通过战略重塑实现价值跃升;
二是投资高潜力的新兴品牌,在早期建立合作,探索共同成长。
前者让人联想到帮助安踏将户外产品线从高端延伸至大众市场的狼爪;后者或体现在安踏近期官宣的与韩国时尚集团MUSINSA的合作中。
MUSINSA始于2001年一个运动鞋爱好者在线社区,现已发展成为韩国规模最大的时尚平台集团。
除主平台外,MUSINSA还运营多个零售平台,包括女装电商精品店29CM、限量单品平台soldout以及设计师品牌集合店EMPTY。
线下则主要运营自有品牌专卖店“MUSINSA STANDARD”和多品牌仓储式集合店“Musinsa Store”。
MUSINSA对安踏的核心价值,或在于其丰富的潮流品牌资源与强大的年轻消费者触达能力。
作为一个针对10~30多岁年轻群体的垂直时尚服务平台,Musinsa Store聚集了超过10000个品牌,涵盖基础款、休闲、街头、正装及当代时尚等多元风格。
尽管MUSINSA尚未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但对中国消费者的吸引力已初步显现。
中国顾客约占MUSINSA到店外国客人的三分之一。
2025年上半年,首尔圣水洞店、弘大店的中国游客交易额均实现同比三位数的增长。
MUSINSA计划到2030年在中国开设超100家门店,首店或于今年第四季度落地上海。
安踏表示,新成立的MUSINSA中国将主导“MUSINSA STANDARD”和“Musinsa Store”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在丁世忠看来,安踏对MUSINSA中国的投资“并非偏离主赛道,而是更好地贴近年轻消费趋势,探索大时尚产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边界,为运动赛道带来新的启发”。
他强调,MUSINSA中国也将借助安踏在品牌管理、零售运营及中后台赋能方面的体系优势,实现协同发展。
与此前收购案例不同,此次合资公司由Musinsa掌握运营主导权,安踏仅持股40%。
这一安排既可视为对新市场的谨慎试水,也可能意在保留资金弹药,为潜在的战略目标预留空间。
安踏已成为运动品牌并购市场频繁亮相的买方。
今年以来,市场多次传闻其有意收购锐步(Reebok)、彪马(Puma),甚至加拿大鹅(Canada Goose)等品牌。
或许用不了多久,安踏的下一个并购目标就会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