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县域经济崛起、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凸显等新特征,如何通过政策创新实现就业与用工的精准匹配,成为破解就业难题的关键。
■ 李海楠
当前正值毕业季,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各地各高校积极行动,聚力攻坚,全力促进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下一步,教育部还将会同相关部门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帮助未就业毕业生通过参与职业能力培训、就业见习等尽早实现就业。
这不仅是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积极回应,更折射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人才需求升级的深层互动。
随着经济回升向好为今年就业环境奠定总体稳定基调,加之各地积极筹备政策挖潜岗位需求,应对预计达1222万人的2025年高校毕业生应做到未雨绸缪、有的放矢。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人才缺口与传统行业人才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现阶段人工智能训练师、新能源工程师等新职业需求激增,为新型人才培养与传统岗位调整提供了鲜明导向。
面对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县域经济崛起、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凸显等新特征,如何通过政策创新实现就业与用工的精准匹配,成为破解就业难题的关键。其中,一系列促就业政策工具凸显创新引领,正在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积极对接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所衍生出的人才需求缺口。2025年以来,教育部持续对接经济大省的人才需求,挖潜拓岗,推动构建区域性就业大市场。比如,广东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领域需求,已挖掘岗位超120万个,实现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
这种“产业需求清单+高校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意在通过对经济大省和重点产业的靶向对接,达到有效破解“专业错配”难题的效果。
县域经济的崛起为就业市场注入新动能。眼下,县域经济正成为颇具活力的增长极。这段时间,“百县对百校促就业行动”持续举行,重点挖掘经济强县优质企业岗位资源,为毕业生创造就业新机遇。
可以说,面向“下沉市场”的就业扩容,不仅缓解了大城市就业压力,更推动了人才向产业基础扎实、生活成本适中的县域集聚,形成“梯度就业”新格局。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畅通求职用工通道,深层次缓解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自6月份进入毕业季以来,全国陆续展开的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将持续至8月份,其间,教育部正在对接新一期的校企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已有1771所高校申报合作项目1.3万项。
其中,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各地高校以“学科专业优化+定向人才培养”为主线,打造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对实现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大有裨益。
就业市场的变革深刻反映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工具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之举,本质上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在人力资源领域的具体实践。通过政策创新、市场调节、教育改革的协同发力,中国正在构建一个更具弹性、更富效率、更可持续的就业生态系统。
展望下半年乃至今后的就业市场,要维持就业市场稳定,同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仍需要持续且有效的政策工具创新。
一方面,建立“产业需求预测—教育培养调整—就业服务跟进”的闭环机制刻不容缓,尤其应该善用数字化手段,通过大数据动态监测岗位供需变化,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另一方面,仍要确保完善灵活就业保障体系始终“在路上”。比如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快出台职业伤害保障、社保接续等政策,以消除毕业生“敢闯敢试”的后顾之忧。
当每一份人才供给都能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当每一个就业选择都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将获得更坚实的人力支撑,从而进一步转化为推动国家前行的强大动能。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
下一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大幅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