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应坚定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应对不确定性。知识产权制度型开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为全球创新合作与经贸发展注入稳定性。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型开放取得的成绩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与国际规则接轨,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后颁布《商标法》(1982年)、《专利法》(1984年)和《著作权法》(1990年),初步构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此后,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国多次修订知识产权法律,扩大保护范围,提高保护标准。这些举措体现了中国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的显著特点。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知识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为履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义务,中国全面修订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大幅提升执法力度,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入世后,中国逐步成为全球创新和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外资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环境的信心显著增强。
近年来,中国积极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其高标准知识产权规则对中国制度型开放提出新要求。CPTPP在数字知识产权、商业秘密、药品专利等方面设定了更高标准,中国主动对标这些规则,推动国内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例如,中国已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加强商业秘密保护、探索数据知识产权制度,展现出深化开放的决心。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知识产权保护是吸引外资的关键因素。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时,高度关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近年来,中国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司法保护、优化行政执法等举措,显著提升了外资企业的安全感。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持续改善,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优势。
制度型开放助力创新驱动发展。知识产权制度型开放不仅服务于外资企业,也为国内创新主体提供了更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完善专利审查、加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正加速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2024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04.5万件,《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
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国际信心。中国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制度型开放,向国际社会释放了坚持多边主义、维护自由贸易的明确信号。无论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实施,还是CPTPP的对接,都表明中国愿意通过制度型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跨国企业提供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
面对逆全球化挑战,中国不仅要完善国内知识产权制度,还应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推动构建平衡包容的国际规则体系。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驱动创新发展。
推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更加公平。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应倡导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规则,关注技术转让、公共健康、传统知识保护等议题。例如,在WTO框架下,中国支持新冠疫苗知识产权豁免提案,体现了对全球公共利益的担当。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中国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如中美欧日韩五局合作、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等。未来,可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能力建设,推动全球创新成果共享。引领数字时代知识产权规则制定。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据知识产权保护、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保护等新议题亟待规范。中国可结合自身在数字领域的优势,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讨论,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制度型开放,既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全球创新生态的责任所在。未来,中国应继续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深度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以更高水平开放赢得发展主动,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新动能。
(作者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创新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