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限逼近,特朗普向全球宣告将实施“对等关税”,印度也未能幸免。然而,与越南的迅速妥协不同,印度毅然决然地重返金砖阵营,并在临行前向美国亮出了“对抗之剑”。 这一举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此次印度的强硬态度并非偶然。此前,印美关税谈判一度进展顺利,特朗普甚至盛赞印度将成为首个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的国家。然而,就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局势急转直下。美国计划对印度汽车零部件征收高额关税,并试图打开印度农产品市场,进口转基因玉米和大豆。但印度以“维护食品安全和保护农业”为由予以拒绝,钢铁关税问题也同样成为谈判的阻碍。 为了争取美国给予的特殊优惠待遇,莫迪政府甚至承诺从美国采购十年份的武器装备。然而,特朗普似乎对此并不买账,甚至冷落了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后者赴美四天却未能与特朗普会面,而特朗普却接见了其他国家的官员。
这种冷遇激怒了印度。印度以美国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为由,对“原产于美国的商品征收等值关税”,报复性关税总额高达7.25亿美元,并向世贸组织提交了正式通报。 为什么印度敢于效仿中国?这并非源于对美国市场的绝对依赖。印度2024年的出口数据显示,对美出口仅占总出口额的18%,略高于对中国的14.7%。作为人口大国,印度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即使脱离美国市场,也能保持经济的稳定运行。
此外,莫迪政府或许也看清了国际形势并非如特朗普所愿。关税大限临近,日本、韩国和欧洲均未屈服,而中国这一关键角色更是尚未表态。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对印度的态度甚至不如对巴基斯坦。 因此,莫迪政府既有愤怒,更有底气。即使与美国关系破裂,印度也能选择与中国、俄罗斯等国合作,在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继续发展,并最终实现成为全球性大国的目标。
莫迪政府不仅有此战略构想,更付诸了实际行动。金砖国家峰会即将在巴西举行之际,莫迪于7月2日提前启程,展开为期八天的五国访问,行程途经加纳、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阿根廷、巴西和纳米比亚,最终抵达巴西参加金砖峰会。印度官方明确表示,此举旨在强化印度在金砖机制中的作用,并公开表达对“金砖国家团结”的支持。
在中俄领导人缺席金砖峰会的情况下,印度主动承担起“全球南方代言人”的角色,并支持了一项关乎金砖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发布了关于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联合声明。 这一举动无疑是对美元霸权的重大挑战。在此之前,在2023年至2025年间,印度曾在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关键会议上至少五次拒签联合文件,其中三次直接导致议程搁浅。 莫迪此次的回归,究竟是彻底转向,还是依然在玩弄平衡策略?这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总而言之,美国的“关税炸弹”或许促使莫迪政府重新审视印美关系。无论印度未来的外交策略如何调整,莫迪政府都将谨慎应对特朗普政府的策略。而中国和俄罗斯的大门始终向印度敞开。正如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回应美国记者提问时所言:“我认为,将印美关系说成围绕中国展开是严重的过度简化,事实上,这不仅是过度简化,我认为有时甚至具有误导性。” 这表明,印度仍然致力于走独立自主、促进世界多极化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