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7月1日讯(记者 王碧微) 高校禁用、集体召回......充电宝行业在近期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随着中国民航局于6月26日发布紧急通知,禁止携带没有3C标识、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这场由个人充电宝安全问题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将市场目光引向规模庞大的共享充电宝行业。
财联社记者近日实地走访发现,街电、怪兽等头部共享平台也存在部分充电宝无3C认证的情况。对此,相关公司人员表示,因强制3C认证的要求发生于2024年8月,市场确有部分旧款充电宝没有3C认证。不过,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告诉财联社记者,由于涉事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简称“安普瑞斯”)擅长制造高能量密度电芯,而共享充电宝厂商往往因为安全性等原因的考量不会选择此类电芯,因此共享充电宝企业或受到较少安普瑞斯问题电芯波及。
风波的“涟漪”
而随着3C标识成为登陆飞机的“保命符”,共享充电宝是否拥有3C标识亦成为市场关注热点。根据艾瑞咨询研究,2023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规模已突破126亿元,覆盖全国超400万个点位。这个庞大的“共享移动能源”网络,是否也存在同样的安全隐患?
日前,财联社记者在深圳蛇口区域走访发现,市面上由街电、小电等品牌运营的共享充电宝,确实存在部分设备机身无3C标识的情况。
(街电一款充电宝有3C标识一款没有,小电、美团的充电宝有3C标识,悦快、怪兽的充电宝没有3C标识 财联社记者摄)
为何会出现新旧标准产品混杂并存的局面?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问题的关键在于3C认证的执行时间点。“去年8月1日是强制执行3C标准的时间点。在此之前的充电宝,大部分都是没有3C认证的。”某充电宝企业人士告诉记者。
他进一步解释,这并不意味着在彼时生产的产品存在安全问题,只是未按当时非强制性的3C标准进行认证。“不只是我们,华为、小米、罗马仕等所有品牌的充电宝,在去年8月1日之前都没有3C认证。虽然没有3C认证,但产品一定是符合国家其他资质标准的。”
尽管如此,存量巨大的无3C标识旧款设备,与消费者因“空中惊魂”而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之间,构成了行业当前最直接的矛盾。
为何共享充电宝未成“重灾区”?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安全风波的“重灾区”集中在个人充电宝领域,共享充电宝行业似乎并未出现大规模的类似事件。这背后,是两种业态在供应链选择和商业模式上的路径分野。
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共享充电宝企业因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在电芯选择上必然更为“保守”。
“本次涉事企业安普瑞斯擅长做高能量密度的电芯,这类电芯的容量更大但是安全性会较低。而共享充电宝如果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影响面会特别大。所以企业在这方面肯定会倾向于更保守、能量密度低一点的电芯,因此很少会有共享充电宝企业选择安普瑞斯。”
问及高循环次数会否影响共享充电宝安全性,墨柯表示“相关性不大。”
相比之下,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内生性地决定了其对产品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高要求。
7月1日,记者以加盟商身份咨询了几家共享充电宝公司,其招商经理均强调了品牌方在安全问题上的主体责任。
怪兽充电一位招商经理向财联社记者表示,代理商只需购买设备进行铺设,售后和客诉均由品牌方负责。
“如果别人借了我的充电宝,万一烧了或者爆炸了,他们会来找我麻烦吗?”面对记者的提问,该经理明确回应:“不会,他会直接找怪兽。我们是大厂背书,你既然选择了怪兽,就不用担心这些问题。”
小电品牌的一位招商经理则直接表示:“我们有保险,稍后我把保单也发给你看。”
这种通过“大厂背书”和保险机制为商家和代理商构建的“防火墙”,使得共享充电宝品牌方成为安全责任的最终承担者,这倒逼其在产品定义和供应链选择上,必须将安全置于成本和性能之前。
行业洗牌加速进行时
一场突如其来的安全风波,改变了充电宝市场,亦正成为共享充电宝行业加速洗牌的催化剂。
“除了罗马仕被全渠道下架,其他头部品牌的销量是略有增长的。”前述充电宝企业人士向记者透露,罗马仕让出的市场份额,以及消费者因“3C禁令”产生的换新需求,正在快速流向合规的头部品牌。
这种趋势亦在向共享充电宝市场蔓延。
根据艾瑞咨询,2023年共享充电宝行业前五大品牌占比已高达96.6%,马太效应显著。拥有更强供应链议价能力、更完善品控体系和更雄厚资本的头部企业,或许更能安然度过此次“大考”。
对于数量庞大的代理商群体而言,选择一个可靠的合规品牌,也成为当下最重要的“新算盘”。
上述街电招商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部分办公园区和写字楼已经开始对区域内共享充电宝机柜入驻提出了资质要求:“他们现在对入驻的充电宝品牌有要求,必须提供3C等质量认证。”
对此,怪兽充电和小电的招商经理均向记者表示,可提供全部认证资质。
多位受访者认为,此次风波将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对于代理商而言,品牌的合规能力与技术实力,已成为其选择合作方时更为重要的考量因素,而对于整个行业,资源或将进一步向具备全流程品控能力的头部企业集中。
(财联社记者 王碧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