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8日,陆家嘴论坛释放政策重磅信号。证监会主席吴清宣布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上市标准,同步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这两项制度调整,标志着A股市场对未盈利创新型企业的上市通道再次打开。
政策效应在市场迅速显现。2025年6月16日至6月22日,即政策公布后首周,A股IPO受理量增至20家,其中北交所占10家。更显著的是,6月24日至6月25日两天内,22家企业集中申报上市,北交所企业占比达86%。这种申报数量的显著增长,体现了政策调整对一级市场的激活作用。
然而在市场热度背后,需要理性审视。数据显示,当前排队上市的未盈利企业共10家,其中5家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这些企业普遍呈现持续亏损、现金流紧张的财务特征。对于投资者而言,尽管这类企业可能具有高成长性,但其商业模式尚未完成盈利验证,投资风险客观存在。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技术路线迭代、政策环境变化等外部因素,可能对未盈利企业产生较大影响。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IPO受理量激增
2025年6月18日,陆家嘴论坛发布重要政策信息。证监会主席吴清宣布重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同时推出创业板第三套标准。这两项政策调整,为未盈利科技创新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了制度通道。
上图来源:中国证监会网站
当日,配套文件《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随即发布。新规明确将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适用范围。这一政策安排,体现了监管层对硬科技产业的培育导向。
市场对政策的响应较为迅速。政策公布后首周,A股IPO受理量达20家,北交所占比50%。6月24日至25日两天内,22家企业集中申报,其中19家来自北交所。
值得关注的是,6月24日晚间,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公告显示,定于7月1日(下周二)对禾元生物的IPO申请进行审核。根据公司披露的招股书申报稿,禾元生物拟采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冲击资本市场。其核心产品已进入商业化阶段,但财务数据显示仍处于亏损状态。该案例的进展情况,可作为观察新政实施效果的参考之一。
从历史来看,科创板第五套标准自2019年设立后经历了调整。作为面向未盈利科技企业的上市通道,该标准曾在2023年因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暂停适用。数据显示,此前通过该标准上市的20家生物医药企业中,19家已实现产品商业化。这一情况为当前市场提供了一定参考。
从整体情况看,科创板已为54家未盈利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其中包括寒武纪、百济神州等企业,相关融资规模超过2,000亿元。2024年数据显示,这54家企业整体营收达1,744.79亿元,增速24%,高于板块平均水平;合计亏损较前期收窄36%,体现出一定的发展韧性。
未盈利企业上市热潮下的投资冷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未盈利企业普遍存在高研发投入、高市场风险、高估值波动的特征。对于投资者而言,判断这类企业的投资价值,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风险承受能力。
以禾元生物为例,该生物制药企业近三年累计亏损超过4.8亿元,营收呈小幅增长趋势,但其在研药品均未获得批准。这一情况反映了创新药企面临的市场挑战。当前排队上市的10家未盈利企业中,5家采用第五套标准的企业存在亏损情况。
科技企业在技术商业化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从全球科技产业发展情况看,部分突破性技术在商业化过程中遇到困难,例如存在工艺瓶颈导致无法量产,或产品需求与市场实际不符等情况。科创板企业普遍具有高研发投入、高转化难度、高市场不确定性的特点。投资者可关注企业的中试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及首批客户合作情况,这些因素对技术落地效果的影响较为关键。
估值逻辑复杂性。未盈利企业的估值体系有别于传统企业,当前多基于对其未来技术潜力、市场空间的预期进行评估,主观判断因素较强。若市场对企业前景过度乐观,可能推高上市时的估值水平,进而引发上市后股价的大幅波动,增加投资端的风险敞口。
前沿领域竞争压力。聚焦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赛道的企业,虽身处高增长赛道,但也面临国内外同行的激烈竞争。新上市企业需在技术迭代速度、市场拓展效率等维度持续保持领先,否则极易在快速更新的行业格局中被淘汰,技术优势与商业化能力的双重考验贯穿发展全过程。
关于第五套标准的适用范围问题,监管层的政策导向值得关注。一方面,科创板需要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硬科技企业提升板块实力;另一方面,2023年出现多起交易所现场督导后企业撤回申报的情况,显示审核标准保持严格。
科创板市场中,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达85%,形成了特有的市场生态。专业投资者通常从长期技术可行性和短期财务细节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例如关注技术路线的发展前景及研发费用资本化等财务指标。个人投资者参与该市场时,需要了解“非对称风险”特征,即技术成功带来的收益可能较为有限,而技术失败可能导致较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