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日前,由中国医院协会医学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指导的第二届医疗大模型(LaMMs)研讨会落幕。这场以“创新与实践”为主题的行业盛会,吸引了全国数百名医院管理者、临床专家与AI科学家齐聚一堂,围绕医疗大模型的技术突破与落地路径展开深度探讨。
当前,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快速迭代,为智慧医院建设、临床诊疗范式革新开拓了新模式和新路径。在《多模态AI技术赋能智慧医院建设》主题演讲中,商汤医疗首席运营官申田系统地介绍了商汤医疗“通专融合”的技术架构:以千亿参数级医疗大语言模型“大医”为智慧中枢,整合病理大模型PathOrchestra、影像基模型等多模态技术,构建“通用决策+专科精修”的协同体系。
申田告诉新民晚报记者,商汤医疗的技术优势不仅在于模型性能——“大医”在重症医学等专项测试中超越 GPT-4o,更在于其“多模态大模型AI应用生产平台”的生态赋能能力,支持医院快速开发场景化的应用,实现“千人千面”的智慧化升级。
会场外,商汤医疗通过病理大模型AI应用生产平台的全流程演示,完整呈现了“数据整合—模型训练—临床应用—科研反哺”的闭环能力。该平台基于30万张全切片病理数据集(覆盖20余种器官、超100项临床任务),支持医院在零代码环境下自主训练本地化病理AI模型,针对区域高发疾病优化诊断精度。这一“授人以渔” 的技术赋能模式,吸引了来自安徽、广东等多地医院信息科专家们的关注,现场围绕“AI模型本地化部署”“数据安全合规”“模型迭代机制”等问题与产品经理们展开热烈讨论。
作为联合承办方之一,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AI智能化转型升级已成为地市级智慧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标杆。2024年,常一便与商汤医疗达成战略合作,双方以“病理数智化”为切入点,逐步探索AI技术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为临床病理诊断与患者体验优化注入新动能。
常一病理科医生正在使用商汤医疗智慧病理分析系统阅片
在病理科,常一先后部署了12个AI辅助诊断模块,覆盖宫颈 TCT、胃肠消化道、乳腺癌免疫组化等高频场景。数据显示,自落地部署6个月以来,病理科切片扫描总量超3万张,AI应用综合打开率从50%提升至70%。对胃肠镜患者的病理切片,AI技术可以在不漏诊的情况下,区分息肉、息肉上皮、低度异形增生、高度异形增生、癌变等不同组织的细节信息,做出是炎症、息肉,还是肿瘤前病变的初步判断。阅片诊断提速,让病理科出具报告的时间明显加快,有的胃镜病理报告,甚至可以做到今日检测、次日发放,这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情绪。
针对患者就医,常一还在近期推出了“室内导航”服务。在完成挂号后,患者只需要通过手机小程序点击挂号回执页的“导航”按钮,即可实时规划最优就诊路线,跟随镜头中的线路示意图前进,就能顺利到达目标诊室。这一创新不仅优化了就医流程,也将极大方便对医院环境不熟悉、短时间找不到科室的患者群体。
“当医疗大模型成为智慧医院的‘中枢大脑’,多模态技术打通从影像诊断到临床决策的全链条,医疗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正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全景式未来智慧医院的场景创新路径将更加清晰。”申田表示。
原标题:《医疗大模型成为智慧医院“中枢大脑”,全景式“未来医院”越来越近》
栏目编辑:马丹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