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2025观点购物中心暨零售消费峰会上,中国商业联合会购物中心分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首席研究员蔡云指出,重构商业地产发展的新路径,需要从消费端去思考,让消费端的居民从原来的物质满足转向体验服务,推动商业地产从传统零售向沉浸式体验转型。
峰会上,蔡云指出,在构建商业新需求当中,Z世代年轻人需要通过社交去转换成消费,老年人需要品质的去陪伴,新中产则需要精神治愈。消费新动能的重构核心要素是,在供给重构上建立从商品到服务,从功能到情感,从物质占有到有意义消费;在链接重构上建立新的产业链和消费链等。
“从消费端去思考,从原来的物质满足转向体验服务,推动商业地产从传统零售向沉浸式体验转型”。蔡云建议,如在购物中心引进主题街区、艺术展览、亲子娱乐等多元业态。通过场景化设计,如夜经济街区、社交化空间,延长消费者停留时间,提升消费的频次。借助消费者行为数据分析,精准匹配品牌组合,优化租户结构,提升坪效。在政策导向下,社区商业崛起,政府推动15分钟便民生活圈,驱动商业地产向社区化、小型化、便利化布局,出现了商业中心、邻里中心。此外,通过节能改造,绿色建筑认证等提升资产价值,降低长期运营成本;老旧商业项目则通过改造换新,如存量商场以及商业街的改造,满足城市功能升级需求。
蔡云认为,商业地产应采用精细化运营,从收租方转向服务方,通过数字化管理,如智慧停车、会员系统、内容营销、IP活动、社群管理,提升用户的黏性。在轻资产扩张方面,头部企业输出品牌和管理经验,通过委托管理、资产证券化实现低风险扩张,“未来商业地产盈利模式多元化,租金以外的收入,拓展的广告、数据服务、联合运营等增值收入成为租金的重要补充”。
蔡云表示,商业地产的内部本质是,从原来的空间提供商到现在内容提供商,更重要的核心逻辑在于业态的创新,植入的内容,通过技术赋能,金融工具,细化的运营,让内需市场消费转化为可持续的资产价值。
落到具体的项目运营方面,应当怎样操作?
峰会上,粤海天河城集团副总裁余峰从整体空间的重塑,消费体验的升级,以及运营改造3个维度分享了天河城的无感改造案例。他表示,升级改造既要“换新衣”,又要“不扰民”,还要“换得好”。
余峰指出,当前行业竞争格局愈发激烈,包括线上电商,社区商业,跨界竞争等都容易处于同质化困境。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变化,从线上下单到线下体检,从社交共鸣到空间品质,都需要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在为顾客服务初心不变的前提下,应寻求商业空间、运营方式的优化。
越秀商管中西部副总经理、武汉越秀国金中心总经理杨晓君在峰会上分享了武汉越秀IFC国金天地的运营经验。她表示,越秀拿下该项目后,首先确定项目服务对象是商务精英、潮流青年跟品质家庭;再结合项目自身条件,从服务对象需求出发,引入不同类型的商户,“项目所在的精武路有着夜间经济的传承,所以着力落地了许多夜间经济业态”。据介绍,该项目每年都在“滚动式”开业。今年年末,丽思卡尔顿酒店首进华中就将落位在T5超甲级写字楼上层,未来还将不断优化综合体,确保项目内部动线的优化,做好业态深化和品牌迭代。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邱永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