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报道,小红书即将取消大小周,“五一”之后执行。消息很快冲上热搜榜,引发了不少讨论。据此前报道,早在2021年,快手、字节跳动等就相继宣布取消大小周,2022年得物也宣布取消大小周。据介绍,大小周为互联网行业特色的休息方式,指一个星期单休,再下个星期双休。
小红书成为继快手、字节跳动、得物等企业之后又一加入“双休阵营”的互联网公司。这一趋势反映出行业对劳动者休息权的重视,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进步。但值得警惕的是,在取消大小周的表象下,若工作量未相应调整、加班文化未根本改变,劳动者可能面临“隐性加班增多,收入反而减少”的双重困境。
大小周作为互联网行业的“特色产物”,这种模式诞生于行业野蛮生长时期,企业通过挤压员工休息时间换取竞争优势。但随着社会对劳动者权益关注度提升,以及劳动法执行力度加强,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过度加班不仅损害员工健康,长期来看更会降低创新效率。取消大小周既是法律要求,也是企业优化人才战略的必然选择。
取消大小周能否真正让劳动者受益,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工作量是否同步调整,二是加班补偿机制是否完善。现实中已出现令人担忧的苗头:某电商平台取消大小周后,有员工反映“周末不用打卡,但周一要交的PPT一份没少”;某社交App工程师透露“双休日平均要处理5次线上故障”。这种“隐形加班”使得劳动者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既失去明确的加班报酬主张依据,又难以真正脱离工作状态。
更严峻的是,部分企业将取消大小周与薪资结构调整捆绑,导致员工实际收入下降,形成“休息权有了,钱袋子瘪了”的荒诞局面。
要让双休制度释放真正价值,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其一,建立工作量评估机制,企业应按照5天/周的标准重新分配任务,而非简单将6天的工作量压缩至5天;其二,完善加班认定系统,企业必须记录每日加班时长;其三,探索弹性考核标准,科学管理比延长时间更重要。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劳动监察,对利用通讯软件实施“隐形加班”的行为明确界定为工作时间,取消大小周不应成为企业粉饰用工环境的“面子工程”,而应成为推动管理革新的契机。当劳动者不必在“透支身体”与“收入缩水”间作选择题,当休息权与报酬权形成良性循环,企业才能真正收获可持续的创新动力。互联网行业这场作息改革,或许该从“取消一个旧制度”升级为“建立一套新规则”,毕竟健康发展的行业生态,永远比短期的人力压榨更有生命力。
文|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