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企稳回升”是信号、是挑战,同时也是新常态。
4月12日,《房地产报》发表一篇名为《贸易战下推动楼市企稳回升不能“摸鱼”》的文章,将房地产的表述从“止跌回稳”转变为“企稳回升”。这四个字绝非随意之语,而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蕴含着深刻的信号意义。
“企稳回升”与“止跌回稳”有着本质的区别。“止跌回稳”强调的是房价下跌趋势的停止和市场的稳定,而“企稳回升”则意味着市场在稳定的基础上开始出现向上的态势。从最近房地产的支持力度来看,相比去年有所减弱,这主要是因为去年的救市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以一线和强二线城市为例,第一季度北京新房网签9700多套,同比上涨12.3%;二手房网签4.3万套,同比增长31.9%。从数据上看,楼市不仅稳住了,而且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这说明楼市虽然没有全面回升,但已经度过了最悲观的时刻。
然而,就在楼市逐渐企稳回升的关键节点上,美国在关税上对我们极限施压,这无疑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有专家测算,美国这一轮加关税,对我们2025年GDP的影响在0.3%到0.5%,这已经属于较为乐观的估计。除了关税,全面脱钩带来的冲击也不容小觑。在这种情况下,楼市的意义更加凸显。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居民60%的财富都集中在房子上,它不仅是一个消费品,更是最大的民生项目之一。因此,做好房地产工作,对于弥补外贸上可能失去的部分至关重要。
楼市是经济的绝对大头,在外贸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扛起内需和投资两杆大旗的楼市,不可能被落下。在中央发布的系列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文件中,房地产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接下来,楼市可能还会有很多强有力的刺激措施。公积金贷款利率的适时下调和扩大使用范围已经比较明朗,而4月20日LPR是否会下调以及月底重要经济会议对房地产态度的转变,也值得期待。具体的措施可能需要等到5月中旬才会出来,但之前已经提出来但落实不到位的,如专项债支持房地产收储,需要加力加速推进。
中央统筹可以做的包括降利率、降首付、降税费,扩大地方债务限额,发债置换地方隐性债务等,但对于房地产收储、老旧小区改造等关键抓手,主动权仍然掌握在地方手里。目前各地方由于财政吃紧和市场价格的原因,在收储这件事上推进比较滞后。收储其实是在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努力寻找除了普通人之外的购房需求。因为普通人购房的能力和意愿短期内很难有大幅度的提升,所以收储是增量购房需求的重要来源之一。接下来,提升各地方刺激房地产的积极性,推进各种措施的落地实施,是房地产企稳回升的关键节点。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房子的价格都要上涨。最终房地产市场可能仍将呈现分化行情。大部分人口减少的地区,居住条件一般,没有教育、户口等附加属性的房子,价格回升的概率极低。豪宅、大户型以及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子,由于稀缺性,其价格将主要由富人的购买力决定。非核心区的小户型房子的价格,则是普通人购买力的体现。这部分房子很难承接改善性的购房需求,唯一值得期待的是接下来几年城镇化率朝70%迈进,有大量农业人口要进城安家落户的这波需求。
中国房地产的调整到2025年已经进入第5个年头。我国的房地产发展路径并非全球独一无二,很多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走过和我们类似的道路。城市化快速扩张,信贷也快速扩张,大多数人加杠杆买房,形成一种房价只涨不跌的盛况,造成了房价整体的虚高。然后一个外力打破虚高的房价,便开始为期数年的调整,过程中伴随着财富的湮灭和悲观的情绪上升。但这种房价调整的局面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很多国家的情况是,在泡沫破裂后的第4 - 5年房价开始企稳,随后会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房价虽然回不到当年泡沫的顶点,但是每年也会有一定置换需求的增长,房价会稳定下来。
我们接下来大概率也会进入这种稳定的状态。如何面对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话题。对于购房者来说,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房地产市场,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经济实力做出合理的决策。对于政府来说,需要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既要防止房价过快上涨,也要避免房价大幅下跌,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房地产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