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期购买125万吨美国大豆的行为,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首先,这一行为确实有安抚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的意图,同时也考虑到增加自身的战略储备。美国大豆因其品质可靠、含水量低,便于长期储存,尽管价格相对较高,中国仍会根据自身战略需求进行购买。
从中美贸易战的角度来看,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报复性关税,这不仅影响了美国农民的利益,也给美国政府带来了压力。中国此举可能是向特朗普展示双方之间仍有合作空间。同时,中国也在寻求多元化的大豆供应来源,以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巴西已成为中国大豆的主要供应商,目前中国约80%的大豆来自巴西,而美国大豆的占比已降至不到20%。
此外,中国与巴西的关系也因此得到了加强,双方共同构建了“携手构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续星球的中巴命运共同体”。这一合作关系的加强,不仅仅是因为大豆贸易,也反映了两国在多个领域的合作深化。
至于中国为什么不自己种植大豆,原因复杂。首先,中国国产大豆的出油率相对较低,仅为17%,而世界主要大豆产区的出油率都在24%以上。其次,中国的可耕种土地有限,大部分土地用于种植口粮,留给经济作物如大豆的土地较少,这限制了大豆种植的扩张。
尽管如此,中国已经开始系统性地部署大豆扩种计划,推广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2023年,中国豆类种植面积达到17991.2万亩(约合1.8亿亩),产量为2384.1万吨,其中大豆种植面积为15710.7万亩(约合1.57亿亩),产量为2084万吨。中国政府也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2023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将深入推进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综上所述,中国购买美国大豆的行为是一个多维度的决策,涉及到国际关系、经济利益、战略储备以及国内农业政策等多个方面。这一决策不仅反映了中国在全球大豆市场中的布局,也显示了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灵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