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经济网讯(编辑 余芳)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存款新增5000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增加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创2015年有数据记录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居民存款与非银存款呈现明显“跷跷板”效应。
分析认为,资本市场回暖与利率下行是驱动资金搬家的主要原因。居民通过银证转账将资金划入证券账户,或购买基金、理财等产品,导致银行居民存款减少而非银存款增加。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包括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保险公司保费暂存、基金公司资金等,其大幅增长反映资金对风险资产的配置需求上升。
中金公司表示,7月固定收益资产相对吸引力偏弱,非银金融机构新增存款可能更多流向股票市场;浙商证券指出,股票市场活跃、交易量维持高位推动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增长,对非银存款形成支撑。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非银存款曾增加1.57万亿元,2024年9月增加9100亿元,均与股市上涨节奏高度同步,显示资金流动与资本市场表现密切相关。
西部证券报告则认为,当前入市资金以高净值投资者为主,包括私募、杠杆资金和游资,居民资金尚未大量直接入市。数据显示,散户参与度不及去年“9・24”行情,小单净买入金额有限,银证转账余额边际回落,表明散户入市意愿仍偏谨慎,更多通过银行理财间接配置权益资产,如购买固收+基金等产品。
总体来看,资金搬家现象反映居民资产配置多元化趋势,但市场波动风险仍需警惕。分析人士建议投资者理性决策,根据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投资渠道,避免盲目跟风。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深化,预计资金将更有序地在储蓄与投资间流动,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和实体经济发展。
来源:大湾区经济网财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