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历史长河中,万达集团和王健林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企业家和他的企业之一。他一手缔造的商业帝国,经历了起起落落,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跌宕起伏。
然而,这个曾经被誉为中国商业奇迹缩影的企业,如今却在资本市场的道路上屡遭挫折。这不仅仅是万达集团的困境,更是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的缩影,以及企业家精神在面对新挑战时的深刻反思。
万达集团的IPO之路可谓一波三折。2015年,王健林首次提出万达IPO计划,希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然而,当时的A股市场表现强势,监管环境日益严格,万达集团的IPO计划未能如愿以偿。
两年后,万达集团再次尝试在A股市场IPO,但仍然未能摆脱政策的束缚和市场环境的制约,被迫撤回申请。
2018年,万达集团第三次提出A股上市计划,这次他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展现出强烈的决心。然而,在经过漫长的审核后,万达集团仍然遭遇了审核延期的尴尬局面。
这一方面是由于监管部门对高负债企业的审慎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资本市场对万达集团的风险担忧。
时间来到2022年,这是万达集团自2018年A股IPO被搁浅后的重要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万达集团选择了转战香港市场,希望能借此突破在国内资本市场遭遇的监管障碍。
然而,这次IPO之路也并不顺利。一方面,香港监管机构提出了诸多问题,需要万达集团进一步解释业绩下滑的原因,并说明财务风险应对措施。另一方面,全球股市在美联储加息预期下出现调整,港股市场不容乐观,这些因素导致审批进展缓慢。
虽然万达集团表现出强烈的上市决心,但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下半年的市场环境将决定IPO成败。若国际环境恶化导致股市承压加大,审批难度将更高。这也再次考验了万达集团的战略定力。
纵观万达集团的发展历程,他们从房地产起家,逐渐转型为商业地产,并在新世纪初期实现了高速扩张。
然而,随着房地产行业发展到瓶颈期,万达集团的模式开始走下坡路。过度的扩张策略导致了风险积累,再加上监管政策的收紧,使得万达集团的IPO计划一再受阻。
作为企业创始人的王健林,他的个人经历与万达集团的发展命运紧密相连。屡次尝试上市未果,不仅消耗了企业资源,也消磨了王健林的斗志。近年来,王健林已经开始加速资产转移,保留持股但退居二线。这显示出他在为企业的未来传承做准备。
类似万达集团这样的创业型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品牌传承。
创始人时代的辉煌业绩,不见得能够延续,管理权交接和产业转型都存在风险。近几年,王健林已经逐步退出前线管理,将部分股权转给儿子王思聪,试图引入专业团队。然而,核心竞争力是否能持续,还有待观察。
近期,备受瞩目的万达商管第四次递表,欲赴港上市。然而,这次IPO之旅并非一帆风顺。
在递交申请之际,万达商管收到了来自证监会的补充材料要求和六个问题,涉及分红、内控制度、商场出租率等诸多方面。
现在的万达商管,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地产巨头,而是将自己定位为轻资产模式的多元化数字商业管理服务商。他们在管商业广场数量庞大,且拥有众多储备项目。
然而,今年以来,万达商管的业绩似乎并不乐观,尤其是现金流方面,上半年同比大幅减少。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万达集团今年以来不断抛售资产,包括多个万达广场、金融牌照等,累计减持套现超80亿元。
尽管如此,业界对于万达商管能否成功上市仍然持观望态度。一方面,标普已将万达商管的流动性评估从“不足”下调至“弱”,认为其流动性缓冲正在减弱。
另一方面,有专家认为,若获得两地监管部门的支持,万达商管仍有可能赶上今年上市的“最后一班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