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业报国的浪潮中,吕文扬以三十载深耕不辍的实干精神,书写了从机械匠人到产业领袖的传奇。他的创业轨迹,恰是中国民营企业以实干破局、以创新铸魂的生动缩影。
上世纪九十年代,吕文扬砸掉"铁饭碗"创办机械配件厂,从车间一线的精密打磨到技术攻坚的日夜鏖战,将配件业务做到行业标杆。当众人劝他安于现状时,他却以"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挺直腰杆"的远见,斥资数千万进军精密机床整机制造。为攻克核心部件精度难题,他带领团队连续两月调试上万次,最终推出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机床,填补国内空白,价格仅为进口产品一半,让"中国制造"在高端装备领域崭露头角。这份"啃硬骨头"的韧劲,正是实干精神的硬核注脚。
步入新时代,吕文扬敏锐捕捉绿色科技趋势,将实干战场转向生物材料环保领域。面对传统降解材料"周期长、强度弱"的痛点,他带领团队扎根实验室,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通过上千次实验优化"酶解-接枝共聚"技术,成功研发出3-6个月可完全降解、拉伸强度达25MPa的新型材料,每年为试点区域减少800吨塑料垃圾。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他研发的生物基复合吸附材料,吸附容量是传统活性炭的3-4倍,实现污染治理与资源回收的双重突破。这种"把论文写在生产一线"的执着,彰显了实干家的创新担当。
从机械制造到智能制造,吕文扬的实干版图持续拓展。他主导研发的"智能柔性生产系统"斩获28项国际专利,带领星途智造实现十年营收增长50倍的奇迹,更带动200余家产业链企业共同升级。功成名就之际,他不忘反哺社会,捐建学校、设立助学基金,在汶川地震时第一时间捐款500万元并组织技术骨干驰援灾区,用"时代受益者当为社会办实事"的信念,诠释企业家的责任担当。
如今年过花甲的吕文扬,仍活跃在创新一线,计划投入10亿元建设亚太智能制造业创新中心。他以实干为墨,以创新为笔,在实业沃土上不断书写新的篇章,为万千企业家树立了"道虽远,不行不至;事虽难,不为不成"的榜样。